![]() |
|
|||
27日,《人民日報》一版刊發綜述,報道天津市河東區堅持將做好新時期羣衆工作作爲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破解的難題,促進了區域整體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本報今日轉發——
辦實事紓民困促發展
——天津河東區建立由黨內幫扶向社會全員幫扶延伸長效機制
海河東岸的天津市河東區是傳統產業聚集區,人口81萬。由於歷史的原因,困難羣衆數量多、困難程度高,改善民生的任務艱鉅。河東區委堅持將做好新時期羣衆工作作爲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破解的難題,以幫扶困難黨員和羣衆爲切入點,建立健全由黨內幫扶向社會全員幫扶延伸的長效機制,促進了區域整體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說,河東區的實踐證明,事在人爲,關鍵是心繫羣衆,爲民做事。
健全機制扶貧助困
居住在河東區長城公寓的曹汝珍今年82歲,1944年入黨,1958年退職後,長期在街道居委會工作,2000年離職。曹汝珍既不享受低保,也不享受優撫補助。河東區委針對曹汝珍這樣的在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無工作且年齡偏大、收入偏低的42名老黨員,專門建立了“黨內專項保障資金”,通過區管黨費、財政預算等途徑,每年籌集25萬多元,爲他們每月增加500元生活補貼,改善生活條件。曹汝珍拿出每月按時簽收的“生活補貼發放單”給記者看:“黨組織一直沒有忘記我!”
河東區委堅持把關懷幫扶老黨員和生活困難黨員作爲黨內活動的重要內容,發揮黨員幹部的示範帶頭作用,建立健全以激勵爲核心、以關懷爲宗旨、以幫扶爲途徑的長效機制。元旦、春節、“七一”、國慶等重大節日,區四套班子負責同志帶隊,走訪慰問老黨員和生活困難黨員。
今年春節前後,河東區委組織千名黨員幹部帶着黨和政府的溫暖下基層,帶着幫扶家庭的調研報告上來,並提出幫扶救助的量化分析和對策措施。河東區委、區政府持之以恆地開展“領導幹部聯繫困難黨員”、“黨員手拉手”、“千名黨員幹部進社區送溫暖”活動,380名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和萬餘名黨員組成500多支幫扶小分隊,定期到老黨員和困難黨員羣衆家中走訪慰問,一對一,衆幫一。
77歲的褚寶玲,18歲開始在街道居委會工作,1975年入黨,一直辛勤奉獻到1999年。老伴去世,自己患糖尿病,兒女下崗失業。區環保局機關黨支部與她結成幫扶對子,區裏每月給予她300元補貼。褚寶玲感念在心,拿出自己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捐助給社區內患肺結核的孩子。
河東區投入專項資金在全區12個街道、區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和區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建立了黨員服務中心,在145個社區設立了黨員服務站,健全服務機制,做到資金、人員、場地、制度“四到位”。
事有人辦難有人幫
河東區由區委組織部牽頭,發揮相關部門作用,對老黨員和生活困難黨員開展多渠道、全方位幫扶:聯合區勞動和社保局,對下崗的生活困難黨員實行就業培訓;聯合區衛生局免費爲社區老黨員體檢,爲高齡老黨員免費送醫上門等,進而逐步建立健全由黨內幫扶向社會全員幫扶延伸的長效機制。
二號橋街道的殘疾人孫光明,做小百貨生意。區民政局幫助他申請低保,冬季暖氣費減收一半,街道勞動保障服務中心支持他申請小額貸款以及創業基金,鼓勵他自主創業。
幫扶與保障聯動。採取城鎮居民低保、特困補助與臨時救濟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幫扶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困難戶三類困難羣體。特別面對低收入困難戶不能享受住房、供暖和子女上學等優惠政策的現狀,2009年支出臨時救濟金2700萬元,幫助困難羣衆渡過難關。
幫扶與救助聯動。家住大王莊街道三省裏的馬世英患尿毒症,去年換了腎,區民政局給予大病救助7000元。過年了,區民政局又送來低保補助500元以及冬令救助200元,暖氣費減收,房租減半。感受濃濃的關懷,從死亡邊緣蹣跚走來的馬世英對生活充滿信心。
幫扶與就業聯動。全區組建60個公益性再就業公司,2009年累計安置43名困難家庭的高校畢業生和622名困難羣衆。區工會、共青團、婦聯等部門還定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併爲有創業需求與條件的大學生和婦女提供小額貸款等支持。
河東區廣泛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幫扶困難羣衆。區“兩新”組織和其他社會團體對殘疾人、空巢老人、貧困家庭等,開展助老、助孤、助殘、助學等慈善助困活動,全區12個街道都建立了“愛心救助慈善超市”,將各界捐贈的實物及時發放到困難羣衆手中。
唐家口街道六段社區的王秀洪既是樓棟長,又是“社情民意接待崗”的接待員,她及時瞭解居民的生活難題,向居委會反映。由於有了“社情民意接待崗”和社情民意接待員,居民的許多問題不出社區甚至不出家門就得到反映、解決。唐家口街道成立了專司幫扶困難羣衆的訴求調解處理中心,13個社區居委會設立分中心,在居民中聘請357個“社情民意接待崗”和1180名社情民意接待員,編有社區羣衆的家庭底檔,家家有《訴求調處幫您忙服務小手冊》,街道社區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的全方位幫扶機制。像唐家口這樣的羣衆訴求機制,河東區推廣到各街道,居民話有處說、怨有處訴、事有人辦、難有人幫。
心繫羣衆惠及民生
2月23日,正月初十,河東區萬辛莊的拆遷居民到定向安置經濟適用房的東康家園辦理入住手續。區房管局局長鄧福來給居民介紹,這個定向安置經濟適用房工程,建築面積目前爲天津市最大,達50萬平方米,將接納拆遷居民7000多戶,共有50多種房型供大家選擇。
河東區魯山道“小二樓”是上世紀80年代後期,天津市爲紓解8個工業局職工住房困難而建的簡易二層樓房,設計使用年限10年,至今均已“超期服役”。“小二樓”佔地43公頃,4個居民區“蝸居”1.2萬戶、近4萬人,人均2.5平方米,平均百人一座公廁。房屋毀損嚴重,公用設施殘缺,室內冬冷夏熱,室外私搭亂蓋,環境髒亂差,居民生活非常不便,期盼“小二樓”拆遷改造的呼聲強烈。
河東區委、區政府將魯山道“小二樓”拆遷作爲改善羣衆居住條件、提高羣衆生活質量的頭號民心工程。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拆遷指揮部正、副總指揮,成立7個分指揮部,現場組建8個組,從手續、諮詢、信訪到選房,提供一條龍服務。居民既可選擇貨幣安置,也可選擇7處定向實物還遷房源,低保戶可選擇廉租房,特殊困難戶以及低收入困難戶可選擇經濟適用房,確保人人居有住所。動遷一個月,21%的居民喜搬新居。
河東區委書記張建星說,民生是發展之本、執政之本、穩定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09年,河東區完成了市容整治“21456219”工程,即整治21條道路、整修456棟樓房、提升改造2個公園、完成19片舊樓區改造。由發電廠的灰渣坑改造提升的10公頃河東公園,呈現都市田園的美景,成爲居民休閒的好去處;10公里長的津塘路綜合整治,成爲全市舊路改造的樣板;由廢棄打靶場改建的橋園公園變爲一座生態溼地公園,坐落其間的集創意、創業、就業於一體的愛心手工編織中心,安置6000多名下崗女工再就業。
河東區去年5月開工的河東萬達廣場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總投資53億元,今年11月滿鋪開業,將吸納就業萬餘人。去年12月一個月內,投資70億元的河東金地國際廣場,投資17億元的天津首家全國性商業銀行渤海銀行總部,投資100億元的紅星國際廣場3個大項目相繼開工,與天津音樂學院聯手建成的天津音樂街成爲文化產業的新亮點。
通向北京和天津濱海新區于家堡金融區的城際高速列車交通樞紐坐落河東區。河東區提出努力建設“三區一城”的新目標,即:天津現代商務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交通樞紐區,面向國際、北京和濱海新區的金融商務聚集區,文明和諧的特色文化生態區,宜商宜居活力城,發展起來、繁榮起來、漂亮起來的同時,讓羣衆高興起來、自豪起來。
(轉自2月27日《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