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筷子路』由兩條寬70到110厘米的水泥條和中間一條寬70厘米左右的填充帶組成,水泥條與填充帶的寬度並不固定。 |
但有沒有司機設想過,要在這種情況下開幾公裡車呢?
往來於四川省通江縣古寧寨村的司機不僅要天天想,還要天天在上面開。這裡的道路形似一雙直插入深山的筷子,故當地人稱之為『筷子路』。有人戲稱,這是雙向車道(僅限摩托車),中間還有綠化帶(不到1米)。
如此『有創意』的這條路,究竟是怎樣修建出來的?
親歷『筷子路』古寧寨村屬四川省通江縣洪口鎮,總人口1728人,最高海拔1100米。
3月12日,中國青年報記者驅車從通江縣出發前往古寧寨村。兩個半小時後,上午10時許,記者終於來到了這段『筷子路』的起點。『筷子路』由兩條寬70到110厘米的水泥條和中間一條寬70厘米左右的填充帶組成,水泥條與填充帶的寬度並不固定。
踏上『筷子路』,記者一行所遇到的麻煩接踵而至,首要問題便是如何讓車不掉到溝裡。
在『筷子路』上,並不是所有路段的水泥條之間都有填充物,有些地方是十幾厘米深的溝。按照司機的話來說,『掉到溝裡的話就得叫人把車搬出來,纔能繼續行駛』。當然,這個假設建立在記者一行的面包車底盤沒有被撞壞的前提下。
所幸司機師傅技術過硬,小面包車總算騎在了兩條水泥帶之上,但車的輪胎距溝只有十厘米左右。
古寧寨村坐落在山上,這意味著記者一行需盤山而上。盤山路最多的就是彎道,這便是記者一行所遇到的另一個問題,轉彎。
騎道而行,司機還算應對自如,可轉彎讓司機犯了愁。本來,90度以上的彎道對於四川的司機來說,算不了什麼,問題在於道路中間有一條溝,司機一轉方向盤,前輪還騎在路上,後輪沒准就掉到了溝裡。
司機減速,換擋,不時地剎車,過不去。乘客下車看一看,指揮小面包換一個方向,這樣,終於過了第一個大彎。
就這樣,小面包在山路上『戰戰兢兢』地行駛著,路邊的景色也由少量的農居和梯田換成了山壁與懸崖,車離山崖最近時只有幾十厘米。記者在車裡往下看,不禁一陣頭暈。這時,尷尬的情況發生了,前方拐角處傳來了馬達聲。
記者本來以為,這段路也許只是汽車與汽車之間無法錯開而已。但現在發現,一輛摩托車便能把記者認為很『苗條』的小面包車堵住。
於是,雙方停在路上,左邊是山,右邊是崖,前面是車,後面是坡。
『往後倒一下吧,下了這個坡道,有一處可以錯車的平地。』騎摩托車的人說道。
可是,在上坡的情況下倒車比較有難度,司機師傅想尋找一下其他方法。此時,又一陣馬達聲傳來,一輛白色中型卡車在前方彎道處出現。
『倒吧。』小面包司機嘆了口氣。
數分鍾的挪騰後,車輛終於錯開,摩托車上的乘客與記者擦肩而過時說,『再往上走走,上面更難。』
小面包車又恢復了行駛,這期間又與幾輛摩托車『狹路相逢』,此時,兩條水泥帶之間的溝已被土石所填充。水泥條、填充帶的寬度也在不斷變化著,直到填充帶變得比車還寬。
無奈,司機只能將車的一側開進填充帶,之後,記者的頭因為顛簸不斷撞向車壁。
中午11時許,記者一行終於來到了古寧寨村村委會所在地。裡程表顯示,從『筷子路』入口到這裡,僅有3公裡多,時鍾顯示,這3公裡路讓記者一行爬了半個多小時。這3公裡的路,四川當地媒體的評價是『隱患重重』。
『你們這司機技術真不錯,3公裡纔開了半小時。』初聽古寧寨村村民的評價時,感覺像是在諷刺。『以前有個司機,在半山腰處被填充帶裡尖尖的山石硌崩了輪胎,結果耗了半天時間纔上來。那司機上來以後就說,「我再也不來這地方了」。』
返程後,記者一行的司機也說了同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