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與劉清誼一樣莫名其妙的,還有記者。
在得到通江縣交通局認可古寧寨村輪跡路『基本符合標准,村民未籌資,劉清誼所說的修路款項與實際情況相符,村委會已將到位的86萬元補助資金全部用於工程建設』的答復後,記者很納悶,官方聲稱『筷子路』屬於『村村通』工程,難道這個『通』指的是這樣『通』?
『這很正常啊。』小面包車司機告訴記者,他的家鄉情況也是如此,『只不過每家湊了幾百塊錢,就修成了標准的鄉村水泥路。』
這也是古寧寨村村乾部的設想,但群眾不同意,對於貧困地區來說,幾百元很要命。
那麼,在一個重點扶貧村,農民不湊錢的話,就只能走『筷子路』?
交通部規劃研究院綜合發展與戰略研究所徐麗所長給出了答案:『農村公路的責任主體應是地方政府,國家根據自身財力及各地發展情況給予一定補助。』
徐麗所長說:『事實上,最近5年,國家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扶持力度已經非常大,補助金額超過建路款項的20%,這個比例已經遠遠超過了對國家高速公路和普通國道的投資比重。同時,國家對西部農村公路建設的補貼額度也更多。「村村通」工程中的補助額度沒有專門的統計數據,但實際上,國家對這一塊的補助佔建路資金總數的比重更大。』
『國家的補貼是否足夠建設出合格的農村公路?』記者問道。
『國家的支持力度已經非常大,但仍然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公路的建設需求。』徐麗所長表示,『省、市、縣各級地方政府都應該擔負起為農村公路建設養護安排資金的責任。其中,縣級人民政府應該承擔最主要的主體責任,在集中建設期,應加大對農村公路的財政安排,同時,每年還應在財政支出中安排固定合理的比例,用於農村公路的養護。』
記者注意到,在問及修路資金的時候,劉清誼沒有提到過通江縣政府。
修路『主體』出了多少錢『縣裡面沒有配套資金。』『只是古寧寨村的路沒有嗎?』
『據我所知,縣裡的其他鄉村公路也沒有。』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通江縣交通局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王本發如是說。在記者采訪之前,他剛從古寧寨村第二次調查歸來。
在王本發出示的,由通江縣交通局局長王振簽發的《通江縣交通局關於洪口鎮古寧寨村村道路建設的情況匯報》上,記者看到,『該村通達、通暢項目共計補助資金117萬元……2006年,省廳下達該村村道路通達計劃5.5公裡,國家補助資金55萬元;2009年,省廳對同一條道路又下達了通暢計劃,國家補助資金62萬元。』
記者沒有找到通江縣政府出資的資料。
『我聽說有些村子得到的補助是30萬元一公裡,比古寧寨村多10萬元,這多出來的錢是配套資金嗎?』記者問道。
王本發回答說:『那還是國家補助,我們縣裡只有10條村路是這樣的標准。』
『實話實說,我知道政策上對於「村村通」工程的公路,地方政府應該有配套資金,可是我們配套不出。』王本發說。
『而且縣財政收入纔五六千萬,有時發工資都有點拮據。』通江縣交通局一位工作人員補充道,『現在縣裡面全靠國家的財政轉移。』
『所以修路資金主要應靠村民自籌,但村民不願出錢,我們就只能在每公裡20萬元的補助標准內想辦法,最後確定了修輪跡路,這是不二之選。而且這種路是省裡認可的路形,能有效節約成本,滿足群眾出行需要。』隨後王本發給記者展示了一些照片,『古寧寨村的輪跡路沒有建成,完成狀態的輪跡路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照片中的輪跡路十分平整,路中間的溝與水泥條兩旁的外沿處等高,由泥土與石片構成。
『那麼,以後公路的保養費用是由縣裡出錢嗎?』記者問。
『就和修路一樣,主要得靠村民自主籌款。』王本發回答。
『聽說您上午去古寧寨村調查情況,是不是上山一路很顛簸呢?』記者換了一個問題。
對方笑而不答。
『您覺得是水泥路好還是輪跡路好呢?』問題變得直接。
『不考慮成本的話,還是水泥路好一些。』回答也變得直接。
接著,王本發訴苦說:『修路花的不是小錢,以古寧寨村為例,標准3.5米寬的水泥路,在那裡修,也許不止40萬元一公裡。一條路下來,幾百萬進去了,全縣那麼多村子,而且還有飲水等問題需要解決,但我們只是個國家級貧困縣啊。』
最後,王本發告訴記者,通江縣總共有7條輪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