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不能正常瀏覽請選用IE瀏覽器
昨日,廣州市人大組織代表進行視察。在越秀聯組集中視察會議上,久違的『爛尾地』話題成為熱點,廣州市國土房管局越秀分局罕見地列舉開發商種種拖延開發行為,並指出,爛尾地應由區三舊辦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解決。
昨日上午,在不到十分鍾車程裡,市人大代表一行就實地走訪了解放路、中山路、東風路上的11宗爛尾項目,只見噴畫遮羞的爛尾樓,只能建臨鋪的爛尾地……這些漸成地標的爛尾項目分布之密集,令代表們都為之驚嘆:『這樣的黃金地段,竟然用來做臨時商鋪,太可惜了。』
越秀區的中山路和解放路,是廣州傳統的商業黃金走廊,也是明清廣州古城縱橫兩條中軸線,不過據越秀區三舊辦透露,像地鐵農講所站、公園前站地塊上蓋的物業,多為臨時商鋪,經營『清倉特賣場』等低檔業態,越秀區有關人士認為,長此以往將嚴重削弱該商圈的吸引力。
至於土地延遲開發的成因,該負責人指出,除了企業本身因資金不足等原因外,也有規劃調整、規劃未定、文物保護、道路建設等非企業原因,值得警惕的是,位於中心地段的爛尾地由於租金豐厚,遠比賣樓的利潤豐厚,有開發商甚至乾脆建臨時商鋪收租,而遲遲不開發。如解放南路與大新路交界處某鞋城,每年租金收入就達七八千萬元。
困局
開發商變相囤地手法多處置難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針對政府近年查封閑置土地的做法,越秀區國土局透露,個別開發商采取『變相囤地』的方式,即在樓市不景氣階段主動停止開發,而被法院查封的,在樓市回暖後立即向法院申請解封,從而利用法院查封,變相進行囤地。此外,個別開發商通過再三繳納閑置費,而不推進地塊的開發建設,也是變相囤地的新現象。
對此,與會人大代表當場提出建議,司法部門應提高效率,制定司法處置時間表,對法院依法查封的,應簡化程序,盡快啟動拍賣盤活程序,避免出現封而不決的現象。
爛尾地拍賣款遠遠趕不上房價
據了解,目前爛尾地的盤活方式多是采取重新拍賣,以其所得補償被拆遷人的回遷費,但由於爛尾地多本身面積小、容積率低、市場價值不高、拆遷難度大、補償責任重等問題,常常出現『再三爛尾』的情況,即使拍賣但所得遠遠趕不上不斷上漲的房價,令被拆遷戶顧慮重重,嚴重影響三舊改造的推進。
對此,越秀區國土局指出,爛尾、閑置項目應與三舊改造項目進行捆綁,讓開放商獲利的同時要啃點骨頭;而當遺留的拆遷爛尾無法通過市場運作解決時,應輔以『政府最後埋單』的兜底條件,保障被拆遷人的住房得到落實。
對於長期閑置、爛尾土地的處置,越秀區國土局提出,市政府應加大回收力度,並將收回的土地交由屬地區政府結合『三舊』改造進行統籌使用,如用於拆遷安置房建設、學校擴建、公建配套或納入區土地儲備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