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7省份跨入
GDP『萬億俱樂部』
中部6省GDP的平均增速約為14%,處於領先地位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速連續3年超過東部
目前,全國各地都已召開『兩會』,各項數據已經出爐。據記者統計,內地31個省(市、區)各自公布的2010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超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GDP總量約3萬億元——相當於浙江省的GDP的總量。各省份的平均經濟增速也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3%全國經濟增速高出3.1個百分點。
我國經濟在不斷做大的同時,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態勢逐漸形成。記者統計表明,有17個省份的G D P超過1萬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速連續3年超過東部。
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GDP排全國前5。
『當前我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內在優勢以及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經過「十一五」的磨礪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又積累了新經驗,鑄造了新優勢,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有信心、有條件、也有能力。』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
廣東穩居榜首,經濟總量佔全國10%
31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和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31個省份2010年的GDP之和約43萬億元。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10年我國GDP初步測算為397983億元。如此算來,31個省份各自公布的GDP總量比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GDP多約3萬億元——相當於GDP總量排在全國第4位浙江省去年一年的GDP總量(浙江2010年GDP為27100億元)。
從各省的GDP總量來看,廣東仍以45473億元穩居榜首。廣東的經濟總量佔全國經濟總量的10%。江蘇和山東分別以40903.3億元和39416.2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寧夏、青海和西藏三省區墊底。
全國經濟總量這個『蛋糕』在不斷做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部分省份已經跨入『萬億俱樂部』——共有17個省份,『萬億俱樂部』新增的成員有:內蒙古、黑龍江和陝西三省(區)。
此外,廣西、江西、天津和山西四省(區、市)的經濟總量達到9000億元以上,是未來一年『萬億俱樂部』的候補成員。
31個省份GDP的平均增速為13.4%,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3%要高3.1個百分點。31個省份中,只有上海和北京的GDP增速低於全國10.3%的水平。天津、重慶和海南的GDP增速分以17.4%、17%和15.8%名列全國前三名。
中西部和東北經濟增速連續3年超過東部
從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的經濟轉型已初見成效,大部分都放慢GDP的增長速度,除了天津和海南的GDP增速排列第1和第3位外,福建排在第15位,GDP增速的最後11個省份中大多在東部,它們是:江蘇、山東、廣東、河北、浙江、北京和上海等7省(市)。與此相對應的是,GDP增速的前11名中,西部地區的省份有一半在列,如:重慶、青海、四川、內蒙古、陝西和廣西等6省(區、市)。
我國四大區域中,中部6個省份因為整體成績優良,其GDP的平均增速約為14%,處於領先地位;西部12省份GDP的平均增速為13.7%,東北3省的平均增速為13.4%,東部10省的平均增速為12.8%。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確立了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撒胡椒面』式的工業布局的局面,東部經濟開始騰飛,區域差距逐漸拉大。據統計,1978年至2000年,東部經濟增速比其他地區要快2個百分點以上,尤其是在『八五』時期(1990年~1995年),東部經濟增速比其他地區高5個百分點。
2000年,國家吹響了『西部大開發』的號角,相繼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中部、西部、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速的差距開始縮小。
2007年,我國西部經濟增速首次超過東部;2008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速全面超過東部,這一趨勢一直保持至今。這種現象表明,我國區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的勢頭已經得到初步遏制,開始朝著區域均衡發展的方向發展。
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將成為主線。許多省份都下調了2011年經濟增速,如2010年經濟增速為17.4%的天津,今年經濟增速為12%;2010年保持17%增速的重慶,今年下調到13.5%等。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只有貴州和甘肅兩省明確今年的經濟增速稍高於去年。此外,大部分省份將未來五年的經濟增速設定在8%~12%。
城鄉貧富差距東部較小、西部較大
從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標准之一的『人均GDP』來看,上海、北京人均GDP位居全國前兩位,均超過1萬美元,而西部的雲、貴、甘等省份的人均GDP相對較低。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城市居民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2倍。
記者統計發現,有18個省份的農村與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比低於全國水平。此外,東部地區的城鄉貧富差距普遍小,而西部地區的城鄉貧富差距普遍較大。其中,天津的城鄉貧富差距最小,為2.06倍;城鄉貧富差距最大的是貴州,城市居民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4.17倍,其次是雲南和甘肅,達4倍左右。
此外,2010年各地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青海上漲最高,達到5.4%,其次是海南達4.8%,北京最低,為2.4%。據已公布的數據,有12個省份2010年的CPI同比增速超過全國的3.3%的水平。
『十二五』規劃建議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主要目標之一
剛剛過去的『十一五』,中國經濟這艘巨輪,以年均超過11%的增長速度,在復雜的國內國際經濟環境中破浪前行,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邁上了新臺階,站上了新起點。
但撲面而來的挑戰和不可預知的風險,也讓這艘巨輪在新的一年裡不得不更加小心行駛,謹慎應對:國際農產品價格已經連續7個多月上漲,國內通脹壓力不斷凸顯,資源環境等瓶頸制約不斷加劇,世界經濟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
『物價走高,這是中國經濟面臨的近懮;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仍不樂觀,這是遠慮。』經濟學家餘永定分析。
『十二五』規劃建議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主要目標之一,並提出要讓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效益明顯提高。
既要解決近懮,又需綢繆遠慮,成為開局之年面對的重大課題,也是為『十二五』開好頭、起好步的關鍵所在。
『開局之年的宏觀調控政策指向,就是要著力熨平經濟波動,保持平穩發展勢頭。新年伊始,從貨幣政策操作到房地產調控,再到穩定農產品價格,一系列政策和舉措密集出臺。隨著政策效應的釋放,物價上漲會呈前高後低走勢,預期全年不會出現明顯通脹。』全國政協委員、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說。
『當前我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內在優勢以及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經過「十一五」的磨礪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又積累了新經驗,鑄造了新優勢,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有信心、有條件、也有能力。』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