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此外,竹立家說,中央一再要求厲行節約,市、地、州、盟領導乾部下基層更應堅持勤儉節約、輕車簡從,減少陪同和迎來送往活動,不要超標准接待;控制公務消費,規范職務消費,堅決制止鋪張浪費、奢靡享樂。
受訪專家還指出,由於所處崗位的關鍵性,地市級乾部尤應堅持重大事件靠前指揮,發生重大自然災害、重大事故、重大突發事件,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妥善處理。
用陽光驅散乾部年輕化的猜疑
乾部年輕化作為中央用人的一項重要原則,近年來在各地得到大力推行,應當說,這對於培育後備乾部,優化乾部隊伍結構,都有積極作用。但時常出現的『最年輕市長』、『最年輕鎮長』,也讓社會各界對乾部年輕化產生了質疑。
針對年輕一代官員容易遭到公眾的『習慣性質疑』,有評論指出,這是中國官場『潛規則』使然,實質是公眾對社會公平正義,法制有效作為,政務信息公開透明的質朴渴求。網友則評論稱,年輕點不要怕,能力本事是關鍵。公眾的質疑對新任官員是好事,有助於公開官員任用的細節,把官員的選拔置於陽光下,也可以教會他們如何面對信任危機,以及如何化解危機。
選拔乾部關鍵看思想作風、業務素質等是否符合工作要求,苟得其人,雖年輕必舉;苟非其人,雖年尊不授。這有助於打破論資排輩的痼疾,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氛圍,有利於人纔的良性流動和健康成長。然而,如果缺少嚴格的選拔程序和考核制度,乾部年輕化就可能成為某些地方和部門任人唯親、謀一己之私的工具,因此,不拘一格降人纔需要程序正義保駕護航。
『制度選人』纔能讓人心服口服,平息爭議;『人選人』就不免引發公眾的猜測和質疑。乾部年輕化既有打破論資排輩、促進人纔成長的優勢,又有拔苗助長甚至『以人選人』的危險,要揚長避短,關鍵在於堅持程序正義,著力提高年輕乾部選拔的程序化、制度化、公開化水平。
同時也應看到,公眾的理性參與和建設性監督,是促進年輕乾部選拔程序化、制度化、公開化的重要助推力。或許,公眾應以更具理性、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對待乾部年輕化,質疑之聲不應停留於對『潛規則』的捕風捉影,更應追問工作實績是否嚴格考核、選拔程序是否嚴格執行、用人標准是否嚴格遵循。倘能如此,公眾的質疑就能夠轉化為推動程序正義的良性動力。
『人選人』不免引發公眾的猜測和質疑;『制度選人』纔能讓人心服口服,平息爭議。(半月談網綜合新華網人民日報半月談瞭望中新社等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