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2月4日,“法治的力量2011”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揭曉。展現推動社會進步和公益力量的頒獎名單裏,第一次出現了“免費午餐”愛心羣體。無疑,“免費午餐”公益行動成爲即將過去的2011年裏傳遞溫暖、記錄真情的一個標誌性事件。頒獎典禮現場,鮮花和掌聲送給了“免費午餐”的倡導者、捐贈者和志願者代表。
應該說,廣泛的社會動員和輿論呼籲,讓貧困山區的孩子持續地吃上稍好一點的午餐成爲可能。尤其是上百萬人的傾情參與,慈善組織的及時加入,讓涓涓細流匯聚成愛心的大海。隨後,一個令人矚目的消息傳來,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試點每年投入資金160多億元,爲邊遠地區的孩子們提供每人3元的營養膳食補助,此舉惠及2600萬孩子。
忙碌的身影,感動的瞬間,匯聚的力量。在一場聲勢浩大的愛心行動中,有太多的珍貴記憶值得梳理。然而,讓孩子們曾經窘困、無助的表情,轉化成高興、滿足的笑臉,這一變化過程中有很多幕後奉獻者,需要向他們表示這個時代最深的敬意。其中,就包括最早走進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紅板小學採訪、發現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沒有午餐”的記者。
也許,歲月流轉,人們已經不記得他們的姓名。但在影像轉換之間,很多人的印象裏,還是記住了那個和孩子一起奔走在山間的女記者。儘管,她沒有出現在頒獎現場,也沒有出現在表彰、致敬的名單裏,甚至,人們並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就是她一次看似普通的採訪,讓社會公衆,尤其是不瞭解貧困山區孩子日常生活的城市民衆,深刻而廣泛地體驗了孩子們的求學艱辛和生活困苦。
大山蒼茫,山路崎嶇,一個名叫“劉豔”的孩子吃不上午飯的羞澀表情,讓社會讀懂了“幫幫孩子”這一人世間最純真的情感呼喚,也讓公衆體會了“孩子優先”這一國際通行原則下的社會精神。在孩子面前,社會應該放棄所有的利益考量和功利色彩,還給他們無比純淨的成長空間。午餐如是,校車亦然。
有人說,新聞的作用不僅僅在於記錄歷史,更重要的意義是影響今天。而在記錄今天的過程中,忠實反映人們普遍的生存狀況和現實問題,又是新聞記者最基本的責任。一次看似平常的報道,引發了改變千萬孩子生活現狀的社會行動,這就是以新聞推動社會進步的最好體現。從“沒有午餐”到“免費午餐”,從報道事實到社會行動,我們無法忘記那個和孩子一起艱難行走在山間的記者,這是我們時代需要的最美身影。(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