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解碼之形勢
敘利亞緣何成阿拉伯世界“棄子”
敘利亞,這個僅有2100萬人口,面積同中國河北省相仿的中東小國,有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歷史。中東地區的幾個重大熱點問題,如阿以和談、伊拉克問題、伊朗核問題等,無不與敘利亞息息相關。
以色列國創始人本-古裡安曾說過:“無埃及不戰;無敘利亞不和。”意指沒有埃及的參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可能單獨對以作戰;而沒有敘利亞的參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可能與以實現真正和平。這足以表明敘利亞在中東的特殊地位。盡管是阿拉伯世界的重要國家,但示威游行爆發以來,敘利亞幾乎已經完全脫離了阿拉伯世界的大家庭。阿盟、阿拉伯議會、“海合會”均將矛頭對准了巴沙爾政權。那麼,敘利亞如何變成阿拉伯世界的“棄子”?
鎮壓示威者惹怒阿盟
2011年3月18日,敘利亞南部德拉市爆發了針對政府的大規模民眾游行抗議活動,隨後,抗議民眾與敘安全部隊發生槍戰,敘利亞危機由此爆發。敘利亞這個曾經在阿拉伯世界發揮重要作用的特殊國家,開始一步步被阿拉伯世界“拋棄”。
同年8月7日,敘利亞人權組織透露,敘利亞當局繼續加大對示威活動的鎮壓力度。政府軍在當天清晨攻入代爾祖爾市,用坦克和推土機撞擊人牆,成功控制了8個地區,並造成50人死亡。當天,敘利亞全國有70人被殺。
對此,阿拉伯聯盟(阿盟)首次公開表態譴責敘利亞政府,阿盟秘書長阿拉比稱:“敘利亞政府在哈馬、代爾祖爾等多個城市對反政府民眾進行殘酷鎮壓,阿盟越來越對敘利亞局勢發展感到不安,敘利亞政府應該立即停止對反政府民眾的鎮壓行動。”這是敘利亞發生大規模反政府示威行動以來,阿盟針對敘利亞政府發表的措辭最嚴厲的聲明。
與此同時,海灣地區最主要的政治經濟組織之一——海合會(包括阿聯酋、阿曼、巴林、卡塔爾、科威特和沙特)也打破沈默發表聲明說:“敘利亞政府對民眾的鎮壓令人不安,巴沙爾政府應該立即停止對民眾的殺害。” 2011年9月19日,成立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阿拉伯議會也在總部開羅召開會議。會議結束後,議會主席達格巴希對敘利亞流血事件譴責稱,敘利亞政府不聽勸阻,對要求民主和改革的民眾進行鎮壓,並威脅“應該像對待卡紮菲政權那樣凍結該國在阿拉伯聯盟成員國的資格”。
敘利亞失阿盟成員資格
阿拉伯世界的警告,並沒有阻止敘利亞危機繼續發酵。2011年11月2日,敘利亞安全部隊在霍姆斯射殺11名村民。阿盟隨即宣布已經與巴沙爾政府就解決敘利亞流血衝突達成“阿拉伯倡議”,敘利亞政府將立即停止暴力、釋放動亂後被捕的反對派,並與反對派展開對話。
但敘利亞政府對“阿拉伯倡議”遲遲不執行,讓阿盟極為惱火。2011年11月16日,阿盟突然“變臉”,正式宣布中止敘利亞在阿盟的成員國資格。阿盟還敦促其成員國召回各自駐大馬士革的大使,並威脅對敘利亞進行經濟和政治制裁。媒體分析稱,阿盟此時挺身而出,目的是試圖借機增強自身地區影響力,尤其是在2011年3月支持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後,北約的軍事介入讓阿盟成為了“旁觀者”。此次,阿盟希望堅持在阿拉伯框架內解決問題。
對於敘利亞流血衝突和撲朔迷離的動蕩局勢,阿盟決定派出觀察團。2011年11月18日,敘利亞政府同意有條件地接受外國觀察員進入,但必須接受18條修改意見,包括觀察員不能探訪醫院和監獄,不能會見反對派囚犯家屬,並且全程必須有敘利亞安全人員陪同等。
阿盟當天對此表示拒絕,稱敘利亞的建議將“根本”改變觀察團使命。2011年11月27日,由於敘利亞未在規定期限內簽署阿盟派遣觀察團的協議,阿盟正式對敘利亞進行經濟制裁,包括切斷阿盟同敘利亞政府的商務聯系;凍結敘政府在阿盟境內資產;禁止敘當局高官進入阿盟境內;停止飛敘利亞的航班等。
分析人士稱,阿盟對其成員國進行制裁在歷史上極其罕見。除去年3月2日,阿盟在利比亞問題上呼吁聯合國安理會設立禁飛區外,上一次制裁要追溯到1979年對埃及的制裁。敘利亞接受觀察團後,阿盟仍未解除制裁,說明阿盟對敘利亞問題秉持“極其嚴肅”的立場。
觀察團失敗阿盟“撒手”
阿盟是敘利亞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制裁嚴重影響敘利亞本已虛弱不堪的經濟,飽受壓力的敘利亞不得不簽署協議。
2011年12月26日,50多名觀察員正式進入大馬士革。但聯合國副秘書長林恩·帕斯科稱,觀察團進入敘利亞後,已經有超過400人被殺,平均一天40人遇難,比觀察團入敘前人數還多。阿拉伯議會也因此呼吁召回觀察團。
2012年1月22日,阿盟舉行會議,沙特等海灣國家宣布觀察團任務失敗。“海合會”率先取消了對觀察團的人員和資金支持。阿盟則再次倡議,效仿解決也門問題的方法,首次呼吁巴沙爾將政權移交給副總統,組建包括反對派在內的聯合政府,並對暴力鎮壓事件進行調查。分析人士認為,此項新倡議是阿盟在敘利亞問題上立場進一步趨強的表現,反映出阿盟對敘利亞危機日益惡化的不滿,也標志著阿盟自調解敘利亞問題以來態度開始發生重大變化。暴力事件在觀察團入敘後有增無減,阿盟1月28日正式暫停觀察團任務。對此,卡塔爾首相兼外交大臣哈馬德表示,阿盟已經准備將敘利亞問題國際化,尋求安理會主動參與解決敘利亞問題。
召回大使“拋棄”敘利亞
一直以來,阿盟的態度都堅持在阿拉伯國家框架內解決。2012年1月27日,摩洛哥代表阿盟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一份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該草案由法國、英國、德國及部分阿拉伯國家共同起草,敘利亞問題由此從阿拉伯世界被抬至“國際層面”。
2月5日,阿拉伯議會發表聲明,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罔顧國際社會的強烈呼聲,仍在殘酷鎮壓民眾示威,因此,阿拉伯議會各成員國應該采取更嚴厲措施,將敘利亞駐各國大使驅逐出境。阿拉伯議會秘書長達格巴希指出:“所有阿拉伯國家應該遵守和執行阿拉伯聯盟凍結敘利亞成員國資格的決定,並采取具體行動斷絕與敘利亞的外交關系,停止與敘利亞的貿易活動,直到敘利亞人民的要求得到滿足為止。”
2月7日,“海合會”采取強硬措施,驅逐敘利亞駐該組織成員國大使,並召回本國在敘利亞的大使,以此作為對敘利亞暴力衝突的回應。與此同時,突尼斯率先做出回應,總統蒙塞夫·馬爾祖基宣布與敘利亞斷絕外交關系。2月9日,利比亞也宣布驅逐敘利亞駐利使館官員,並發表聲明稱,利比亞將與“正為自由而戰的敘利亞人民”站在同一邊。
-分析 利益分歧注定分手結局
作為一個在阿拉伯世界擁有特殊地位的國家,敘利亞因何成為“棄子”?對此,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東認為,一方面,2011年地區局勢動蕩使得中東地區一系列國家在政治上發生劇變,整個阿拉伯地區的政治環境因此發生變化。某個政治強人、某個家族或某個政黨長期壟斷政治權力的格局被打破,敘利亞作為此類國家,政治制度也因此受到衝擊。張曉東說,“中東無論是經過變革還是沒有發生變革的國家,都對敘利亞這種制度秉持反對態度,這其實是整個地區總體形勢的反映。”
另一方面,就地緣政治而言,敘利亞在中東地區長期堅持強硬路線,尤其在反對以色列和美國問題上表現得十分激進,因此敘利亞本身與以色列等中東國家和西方國家關系都比較緊張。而作為世俗化比較強的國家,敘利亞在政黨制度、社會開放等方面與比較保守的中東國家形成矛盾,兩個陣營在內政、外交上都存在分歧,利益分歧注定分手結局。此外,張曉東還表示,敘利亞由伊斯蘭教中的什葉派佔統治地位,什葉派在整個中東地區屬於少數派,什葉派和遜尼派兩派之間歷史悠久的斗爭,使得敘利亞在整個中東地區顯得格格不入。因此,敘利亞雖然在阿拉伯世界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危機之時遭到阿拉伯國家拋棄,就顯得並不令人驚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