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雷鋒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小學生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着變化,一股攀比、炫耀、高消費之風開始在校園中蔓延。那麼,現在的中小學生如何看待勤儉節約這一傳統美德,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小學生節儉習慣的缺失呢?
[調查數據]89.4%的小學生和77.9%的中學生認爲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應該提倡。對於學習用品沒有用完或用壞就更換新的,從不這樣的小學生佔50.1%,中學生佔35.1%。對於一些新款的文具、玩具和時尚物品等,選擇不購買的小學生佔41.6%,中學生僅佔33.5%。調查顯示,當今中小學生普遍具有一定的節儉意識,但節儉習慣嚴重缺失。
校園走訪:如今,走進中小學校園,你會發現追求時尚,存在過度消費行爲的學生不在少數。“穿要名牌,吃要高檔,過生日要請客,一句‘不好吃’就能倒掉飯盒裏的飯菜……我們小時候比的是誰的成績好,現在的學生比的是誰吃的、用的更高級。”一位“70後”中學老師說。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學生節儉習慣的缺失?“開學前,我們爲孩子準備了全套的新文具。其實上學期的筆和本都還能用,不過現在小孩兒都這樣,一開學就要換新的,平時也是看到新式樣的文具就要買。雖然也知道這樣容易讓孩子養成浪費的壞習慣,可是家長還是會買,畢竟生活條件好了,一家就一個孩子。”三年級學生家長馬先生道出了不少家長的“心裏話”。
虛榮心和表現欲強成爲中小學生相互攀比的另一原因,不少學生希望通過時尚的衣服、新潮的玩具來吸引其他人的注意。
專家觀點:天津教科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麗霞表示,追求時尚、過度消費與攀比,很容易扭曲孩子的價值觀,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這種行爲也直接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所以,雖然這種現象目前只存在於少部分學生中,但也足以給學校和家長敲響警鐘,必須加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她建議,家長應以身作則,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與老師應在學習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必要時進行個別輔導,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教育。本報記者張雯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