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時值初春,風和日麗,正是放風箏的大好時節。多年來,天津市北辰區北運河畔總有那麼一羣人,每天從下午2點鐘開始,時而兩兩爲伴,時而三五成羣,擡頭仰望天空,手中線軸根據風箏的走勢有序的鬆放,享受着放風箏帶來的樂趣。
這羣人他們從小愛風箏,人人放風箏,他們志趣相投,經過近2年的相處,他們有了創建屬於自己風箏俱樂部的想法,於是在2012年2月18日經過大家努力成功組建了的北辰首支風箏俱樂部——北運河風箏俱樂部。該風箏俱樂部現有20名會員,其中年齡最大的已經有85歲高齡,最年輕的31歲,並且隨着俱樂部影響力的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都參與到其中。
王鋼今年53歲是該俱樂部的負責人,他從小就對風箏情有獨鍾,至今家中藏有各類風箏30個。喜歡戲風箏的他,和風箏打了10年的交道,如今已經年近六旬,依然有一份割捨不掉的情懷,只要條件允許他都會準時來到北運河畔與新老夥伴們一起放風箏、聊天。天好時他更會一個人騎上自行車,到去運河邊更開闊的地方放特技等高技術難度的風箏。
因風箏結緣組建俱樂部
一提到建立風箏俱樂部的初衷,王鋼就很激動,他說:“我和我的老夥伴們在一起大約已經兩年了,我們在運河邊因風箏相識,因風箏相交,因對風箏的喜愛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這兩年裏,我們發現一個問題,目前全市來說放風箏的人不少,但都是零零散散的,你一羣我一夥的鬆散式模式,這樣很不利於個人技藝的提升和對風箏文化的交流,因此我們就有了成立俱樂部的想法,當我向幾位年長的前輩說出想法時,誰知我的建議竟和他們不謀而合,由於我們經常在北運河畔開展活動,因此就將俱樂部的名稱確定爲天津市北運河風箏俱樂部。有了前輩們的支持,有了俱樂部的名稱,我大刀闊斧的幹了起來,不出幾天我們的俱樂部就發展到10人。我們的俱樂部定位於非營利性隊伍,主要目的在於弘揚風箏精神,領略運河風情。古人常說:‘迎天順氣,拉線凝神,隨風送病,有病皆去。’在放風箏的過程中,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增強彼此間的交流溝通,弘揚風箏文化。”
風箏千年流傳
風箏起源於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羣衆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着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爲人們喜聞樂見。
“放風箏有六大好處。好處一是有益於視力;好處二是治神經衰弱;好處三是可以降血壓;好處四是可治頸椎病;好處五是消內熱積聚;好處六是健腦益智。就拿我的頸椎病來說,放風箏時人要眼望天空,頭向後仰,這樣做可以使頸部的肌肉得到放鬆,有利於保持頸椎的生理弧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同時也可以增強骨質代謝,加強頸椎、脊柱的代謝功能,促進頸椎病的康復。”王鋼說。
北運河風箏俱樂部現狀
自俱樂部成立以來,我們的俱樂部在原有基礎上吸引發展了20名會員,平均年齡53歲。風箏種類涉及傳統風箏、運動風箏、特技風箏等,人均擁有1套以上上述種類風箏。目前,我們的會員的風箏裝備在全市是一流的,風箏種類也是數一數二的,其中最大的風箏長23米,天津市僅有3只,而我們就有兩隻,充分證明了隊員們對風箏的熱愛。我們現在基本已經掌握了單線傳統風箏和複線特技風箏的操作技巧,今後我們的主要目標放在了研究學習四線風箏和自己製作風箏上。同時我們也會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多多參與天津市和國家的比賽,切磋技藝,展現我們的風采。”
“我們面臨的主要是場地和資金問題,現在主要的場地在北運河兩岸,隨着俱樂部人員的增多,場地越來越成爲俱樂部發展的瓶頸。成立俱樂部後現有的資金主要靠會員們捐助,但隨着人員的增多開銷也會有所增長,僅僅依靠會員們的資助活動資金尚有缺口,因此希望得到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幫助,使俱樂部能更好的發展。”(通訊員劉媛媛楊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