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趙洪琪老人介紹“門錠子”製作工藝。馬明攝 |
天津北方網訊:全木結構、兩頭圓、有帆,最近,北塘漁民正在建造一條名爲“門錠子”的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及往前數百年,在天津海域上打魚用的都是這種船,目前面臨失傳的危險。這艘古帆船將於今年“五一”前建成,並下水試航。屆時這艘帆船將停泊在北塘漁港碼頭,成爲這裏的一道風景,也成爲展示北塘歷史、文化的一個代表。
流傳數百年,40年前被淘汰
昨天,當記者來到北塘漁港碼頭時,只見遠處的空地上,一隻碩大的木船被幾根鐵棍支撐着側立在那裏,十幾名工人圍着它忙前忙後,緊張工作着。
一位師傅指着船旁的一位老者說:“你採訪他吧,他是我們的總工程師,造這木船全靠他了!”經攀談記者得知,老人叫趙洪琪,今年已經80歲高齡,祖輩幾代人在北塘以打魚爲生,是地道的北塘漁民。14歲便跟隨父母上船打魚,1958年正式在船廠開始學習造修船,現在是北塘僅有的懂得這種造船工藝的老人。
“從我記事起,北塘的漁民都用這種船出海打魚,祖輩上也都是用的這種船,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淘汰,改用柴油動力漁船,它才逐漸被替代。這種船上有帆,靠風力行駛,二級風就能航行,順風一小時能行五六十里,最高能抗六級風。”趙老介紹,北塘人都叫它“門錠子”,這跟船的形狀有關,“因爲兩頭都是圓的,船底是平的,和金錠子形狀接近。”他說。
世世代代老手藝得好好傳承
雖然年事已高,但趙洪琪老人依然思維敏捷,對造船的數據和工藝都爛熟在胸。趙老說,造這種船完全靠手工製作,用的只有木頭、釘子和黏合劑,也不像現在的船可以按圖紙建造,而是先要畫出一張基本的草圖,再按照木材、建造的長寬要求來建造,靠的主要是經驗。現在這艘船,船身長12米、寬4米,比以前的漁船要稍微寬一點,穩定性好了許多。這種船叫“門錠子”,再大一點的就叫“插網槽子”了。
採訪中記者發現,三四名工人正在往船底的接縫中塞着什麼東西,“這叫捻船,工人要將麻、白灰、桐油按比例混在一起,再用工具死死的塞進船體木板之間的縫隙裏,爲的是使船更嚴實,不漏水。”老人解釋說。
趙洪琪老人說,造這種船靠的就是經驗,可以不用圖紙來指導造船,而且都是純手工的,用木板、螺栓打造。我現在已經80歲了,我的兩個徒弟也已經60多歲,雖然他們修過這種船,但還沒有單獨建造過,這種工藝不好好傳下去,恐怕以後不會有人會造這種老船了。
北塘漁業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之所以要建北塘傳統“古帆船”,就是想保護這種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報記者馬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