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作爲天津最早的水稻種植髮源地,寶坻區黃莊鎮近年來依託水稻資源,發展都市型農業,帶動休閒旅遊產業鏈,將生態優勢轉化爲經濟效益,探索出了一條切合自身實際的城鄉統籌之路。
鄉風民俗廣納遊客
春暖花開之際,黃莊鎮小辛碼頭村的村民王福泉一家開始忙碌。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王福泉經營的古廉齋19號農家院接待了120餘名遊客。現在一家人又在緊張籌備“五一”旅遊接待。“每次快到節假日,都有好多遊客打電話預訂,現在城裏人就喜歡睡農家炕、吃農家飯。”像這樣經營得紅紅火火的農家院在小辛碼頭村已發展到22家,累計接待遊客超過4萬人次。
走在滿目新綠的田間麥壟,便不難理解爲何這裏能吸引四方遊客。黃莊鎮緊鄰潮白新河,周圍溝渠縱橫,道路曲徑通幽。原始生態的自然環境,淳厚朴實的鄉風民俗,爲黃莊鎮發展休閒農業旅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水稻公社帶動增收
2010年,作爲試點的小辛碼頭村啓動“DIY生態水稻公社”項目,開發100畝稻田供遊客認購。遊客既能體驗農事的樂趣,又能收穫生態水稻。目前水稻公社已吸納會員260人。小辛碼頭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以水稻文化園、水生植物園和旅遊接待中心爲核心的“兩園一中心”。從種植水稻到發展旅遊,小辛碼頭村正在實現從傳統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型,去年吸引遊客10萬餘人次,直接收益400餘萬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800餘元。
隨着黃莊聲名遠播,北京、天津、唐山乃至國外的遊客也慕名而來,黃莊大米、潮白河干魚等特產逐漸走出黃莊。都市型農業不僅爲城市提供了糧食、清新的空氣、綠色的生態,也給區縣經濟帶來可觀的“綠色GDP”。本報記者王宇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