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買車後“退稅電話”不斷
天津北方網訊:南開區的徐先生和河北區的尹先生連日來收到多個電話,自稱是“車管所工作人員”並操着南方口音的男子稱,他們剛買的新車有退稅補貼並索要他們的銀行賬號和密碼。令徐先生和尹先生吃驚的是,對方將他們的個人資料說得非常詳細,連身份證號碼都準確無誤。由於二人警惕性很強且瞭解此類詐騙,並未將銀行賬號和密碼告訴對方。“他說他是車管所的,我問他叫什麼名字後就掛斷了電話,且對方用的還是外地手機,明顯有問題。”徐先生說。
買房引來“特價裝修”
河西區的常女士近日在西青區購買了一套住房,房子還沒交付卻已經接到了很多裝修公司打來的電話,表示可以“特價裝修”。常女士非常奇怪,這些裝修公司怎麼會知道她房子的大小?甚至,幾家裝修公司聲稱瞭解她房子的平面圖,可以量身定做進行裝修。“這也太離譜了,我叫什麼、新房子在哪兒,樓門號他們都知道,一點兒安全感都沒有。”常女士無奈地表示。
喜得貴子“電話調查”
市民白女士喜得貴子,就在全家高興之餘,騷擾電話卻不斷打來。“前幾個月都是一些奶粉廠的電話,來推銷他們的奶粉,交談中他們對孩子的出生日期十分清楚。上來先是恭喜,之後就開始推銷。這陣子打電話的則變成了一些所謂的調查公司,調查孩子的生長情況和使用何種品牌的奶粉、輔食。”白女士告訴記者,她也問過這些來電的人通過什麼渠道得知她和孩子的信息的,但對方都是支支吾吾說是聽說的。
個人信息明碼實價
記者在網絡上試着查詢“個人信息”,發現一些網上銷售“個人資料”、“企業信息”的還真不少。通過聊天工具,記者搜索到“信息名錄出售”的賬號。對方表示,獲取個人信息需要支付費用。
經過調查,記者從販賣信息的網絡商家和部分房地產銷售、汽車銷售人員口中瞭解到,個人信息成爲商品已是業內“潛規則”。以房地產銷售爲例,一般的樓盤銷售人員獲取業主資料後不一定會將其倒賣,但到了樓盤交房前夕,不少售樓中心都會將業主信息“轉交”物業公司,一些裝飾公司就會找到物業公司購買這些信息。而物業公司往往又會和裝飾公司達成“協議”,一旦業主選擇了購買信息的裝飾公司負責裝修,物業公司又會獲取數額不等的酬金。而被騷擾的汽車車主也與房產業主一樣,其信息被一些汽車銷售商出售給一些保險公司或者別有目的的人員,於是隨後騷擾電話不斷。業內人士提醒市民,在買房、購車的同時,最好與商家再簽訂一份“個人信息保密”協議,一旦發現個人信息被泄露的確鑿證據,即可進行法律維權。趙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