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是天津文化中心“博美圖”試開放第二日,由於正值週日且天氣涼爽,迎來了比首日更多的觀衆。大家紛紛表示,過去參觀不同的場館要跑好幾個地方,現在都聚集到了一起,可以在一天裏集中地享受這令人愜意的文化生活——
盡享文化生活的一天

昨天下午,記者隨着人潮走進文化中心,看到在中心湖區,有很多市民在拍照、休憩;各個場館門前,排隊的觀衆秩序井然;各大場館內,書架前、展覽前,觀衆絡繹不絕。
北京觀衆:天博特色最濃郁
下午3點40分,雖然已臨近閉館,但博物館門口的觀衆依然排起了長龍。走進一樓大廳,一旁的服務中心聚集了不少觀衆,顯得格外熱鬧。記者在這裏遇到專程從北京趕來的觀衆鄭可,他正打算買些紀念品帶回去。他告訴記者:“我去過不少城市的博物館參觀,感覺天津的本土特色最濃厚。關於天津歷史文化的展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圖片、視頻、文字、文物搭配得特別好。我一定多帶些照片和紀念品回去,介紹給北京的朋友們。”
在三樓的“中華百年看天津”展廳,一位老人正和老伴兒邊看展覽邊滔滔不絕地討論。他叫常奮青,退休前在一所學校做後勤工作。他興奮地說:“老館我去過很多次了,今天來新館一看,真夠氣派!符合咱們天津國際大都市的形象。而且博物館展品佈置得特別細緻,展品都配有文字說明,很詳細,即使不聽講解也能看明白。”
小學生:美術館太好看了
這兩天,大量美術愛好者來到天津美術館,品味匯聚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美術名作的藝術盛宴。記者在各個展廳都看到了熱心與志願者討論作品的觀衆。美術愛好者孫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對記者表示,他對美術館的建成已經期待了很久,今天見到了很多像徐悲鴻《奔馬》那樣以前只能在書中見到的名作,感到十分興奮。以後他還會常來,不錯過美術館舉辦的每一場展覽。
不少孩子也跟隨父母來到了美術館。五年級的小學生張海津拉着父母看遍了每幅作品,一個勁兒地說,“太好看了!”他的父母對記者說:“我們都是普通工人,但孩子從小對美術挺感興趣的。今天帶兒子來看展覽,既滿足了他的觀賞需求,對我們自己也是一種薰陶。”
退休工人:圖書館自助設備很方便
邁進嶄新敞亮的圖書館一樓大廳,左側的辦證處已經有不少讀者排隊。記者正要上樓,見迎面走來一位笑呵呵的老人,手裏捧着四五本書正要離開。記者與他攀談起來,得知他叫郭正川,是一位退休工人。郭大爺家住南樓,離文化中心很近,今天是步行來的。他說:“復康路館離家比較遠,以前去得不多。現在新圖書館建成了,讓我們住在附近的讀者又多了一種選擇。”記者問他使用自助設備是否方便,郭大爺連連點頭說:“雖然我不太懂計算機,但是使用起來沒有什麼問題,遇到不懂的工作人員也會耐心解答,很方便。”
圖書館人氣最旺的當屬二層中文圖書借閱區。在這裏,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市民捧卷讀書,成爲一道獨特風景。24歲的紀女士剛剛大學畢業,她是圖書館的老讀者。談到新館,她頗有感慨地說:“圖書館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今天我一邁進大門,感到眼前就是一座現代化的文化聖地,整個建築真是太美了!各個區都安置了足夠多的桌椅,這對讀者來說也很人性化。在這樣的環境中讀書真是一種享受。”
昨7000多人走進大劇院
在大劇院持續舉行的“Re-rite”英國愛樂樂團多媒體互動展也在昨天迎來了參觀的高峯。記者從主辦方獲悉,昨天走進“Re-rite”親身體驗交響音樂的觀衆超過了7000人,是活動舉辦以來人數最多的一天。記者從湖邊遙望過去,就看到大劇院門前絡繹不絕的來往觀衆。據“Re-rite”負責人康雯靖介紹,活動自4月30日開展以來,日平均接待人數爲3000人,隨着各大場館全部試開放,參觀的人也越來越多。展區的志願者團隊也不斷有新成員加入,不但有來自各高校的大學生,還有許多中年人、老年人。前來參觀的觀衆也涌現出了許多“回頭客”,從一開始感到與交響樂之間存在距離,到親自指揮、親自演奏世界名曲,通過“Re-rite”公益展真正實現了與音樂零距離。在本月22日“Re-rite”展覽結束後,大劇院還會舉辦一系列面向羣衆的高雅藝術普及活動。
一家三代人同遊文化中心
大學生張馨昨天一大早來到了文化中心,把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大劇院全參觀了一遍。她說:“以前參觀不同的場館要跑好幾個地方,現在各種場館都聚集到了一起,不但節省了時間,還能在同一時間享受不同的文化資源。”
除了幾大場館,文化中心的優美環境同樣吸引來了大量市民,一簇簇三五結伴的市民圍在湖邊觀賞休憩。大劇院前,一位花白頭髮的大娘引起了記者注意。她叫韓玉榮,隨她前來的有四位晚輩,其中包括小外孫。她告訴記者,自己此前一直生病在家不能出門。現在病情好轉,正趕上文化中心試開放,就由家人陪着過來看看。今天看到了漂亮的文化中心,逛了逛場館,又來到湖邊休息,感到心情十分舒暢。她還表示,等自己身體好了一定常來文化中心散步。見習記者翟志鵬記者張帆攝影姚文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