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炎炎夏日,一艘古沉船倒扣在北運河故道上,工作人員隔幾個小時就要對船體噴一次藥水。其他時候,沉船被一張塑料布蓋着。它還在沉睡,那種趴着的姿勢確實不舒服,考古人員近幾日就會把它領走,給它找個舒服的地方休息。

明代沉船非常罕見
今年4月,北運河整治清淤改造過程中發現兩艘沉船遺蹟。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後,立即趕赴現場進行田野調查,初步認定爲明代沉船遺址,經上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對該處沉船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現場考古工作人員介紹,根據沉船所在層位和沉船出土器物的年代初步推斷,第一艘、第二艘沉船的年代應爲明代,是在天津市北辰區雙街鎮張灣村東南發掘出土的,它們就趴在北運河河道的轉彎處。經過近一個月緊張的考古發掘,目前,野外改造已經接近尾聲。共清理明代沉船2艘,出土元、明、清時期銅、鐵、瓷、陶、骨、木、竹等不同質地文物及標本600餘件。
天津市文保中心有關負責人梅鵬雲告訴記者,兩艘木質沉船分別埋藏於距離現地表深度約5.5米的現北運河河道內的沙土層上。梅鵬雲說:“第一艘沉船損毀嚴重,整體結構無存,僅在現場發現有大量不完整的船板,在沉船點周圍散落較爲豐富的遺物,城磚和韓瓶數量最多,還見有青釉瓷碗、盤殘片、刷子、骨簪、船釘、銅錢等遺物,伴出土的有牛、狗、豬等動物骨骼數量也較爲豐富。”爲有效保護出土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已經將第一艘船出土的這些文物轉移到文保中心,進行進一步清潔及鑑定工作。
噴灑藥液 給船體“美容”

通過考古勘探,在第一艘沉船的南側約20米處又新發現明代沉船一艘,該艘船整體保存較好,兩側舷板有損壞,呈東西向覆扣在北運河河道底部,頭東尾西,全長約12.66米,船底部最寬處達2.2米,整體形狀爲齊頭齊尾、平底。船板之間縫隙處用防水材料修補痕跡明顯,在船體周圍散落有大量各種形態的船釘,也見有城磚、韓瓶、瓷碗、陶罐、銅錢、骨簪、竹繩、麻繩等文物。船艙內部及包含物將在沉船整體吊裝回室內後,再進行第二次考古發掘。
在考古現場記者看到,工作人員隔一段時間就要對裸露的船體進行噴藥處理。藥物配方來自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全國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木漆器保護首席專家吳順清之手。吳順清告訴記者,噴灑的藥液主要起到防腐、防黴、保溼和加固的作用。他說:“由於沉船是木結構,受潮船體已經變軟,爲了保護船體,藥液每天都要噴灑三次,甚至多達五六次。另外,此次出土的沉船在國內所挖掘出土的沉船中,保存算是非常完好的。不過,由於船體是倒扣的,因此,挖掘有一定難度。待船整體吊裝到室內以後,我們將開展文物保護工作。”
高科技配合挖掘

據瞭解,深藏於海底800餘年的古沉船“南海Ⅰ號”是海船,而本次發掘出的沉船還是天津首次發掘出的河船沉船。因此,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爲此,天津文保中心還專門請到天津大學建築測繪研究基地的科研人員,對挖掘過程進行全程掃描監控。白成軍是天大帶隊專家,他告訴記者,在挖掘前,他們就已經介入進行掃描了。他說:“目前,我們已經對沉船進行了三次掃描:挖掘前、沉船出現和吊裝之前。每出現一個作業面,我們就要掃描一次,記錄下的數據最後彙總起來,通過軟件製作成專業測繪文件,可以還原沉船挖掘的所有場景,便於研究人員展開沉船的各方面研究工作。”
此次考古發掘,重發掘、重保護、重展示,採用多種現代技術手段最大限度提取遺存及周邊環境信息,邀請國內權威的文物保護專家、測繪專家、水利專家、文史專家等參與到工作中來,爲出土木船提供本體保護、三維測繪、全景漫遊航拍、沉船原因分析等,展開多學科協作,最大限度的保護、留存與還原沉船及其周圍環境的真實歷史。
天津首次發掘出大運河河船
張灣明代沉船,是天津考古歷史上首次科學考古發掘與發現的大運河沉船。新世紀以來,在中國黃河以北地區運河沉船進行正式考古發掘與發現的數量也寥寥可數,是非常重要的考古發現。

北運河天津段是我國京杭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獻記載的北運河修建於金代海陵王在北京建中都以後,目的是南糧北運,保障首都供給。此後,元明清三代延續使用和修建。在此次考古工作中發現金代的錢幣、元代的瓷器、明代的沉船以及清代至民國時期大量的生活器皿,清晰的反映了文獻記載中,北運河的始建與使用的歷史過程,爲天津市運河申遺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明代燕王朱棣定都北京後,首都糧食供給主要是內河漕運,天津段北運河是漕船的必經之路。梅鵬雲告訴記者,根據新發現明代沉船的尺寸、形制和船上所載物資推斷,該船可能爲明代內河漕運中淺船的一種——剝船。它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漕運史、水利史、交通史、船舶發展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價值。
待沉船被整體吊裝以後,在室內,工作人員將對沉船進行全面體檢,對裏面的文物展開修復、鑑定和研究;對船體進行修復、加固以及保護等工作。(記者吳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