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55號,有一處始建於1922年的院落,由於清朝最後一任慶親王載振曾在此生活,它被天津人稱爲“慶王府”。近百年的歲月中,慶王府歷經了數次更迭與變遷,灰色的石質高牆,黑色的歐式鐵門,盡職盡責地鎖住了這座院落內的滄桑,讓世人只能伴着每年5月由院內飄散出的陣陣槐花香,想象那院落中的人與事、景與物。
如今,作爲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天津市特殊保護級別的歷史風貌建築,重慶道55號經過整修,連同旁邊的山益裏,以“慶王府”的姿態向人們敞開了大門。
伴琴主人的“十七級半臺階”
推開沉重的歐式鐵門,一座充滿着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映入眼簾,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爲混合結構,牆體用中式青磚砌築,外檐爲水刷石,環繞四周的寬闊迴廊和高聳的立柱,搭配着藍、綠、黃三色中國傳統琉璃欄杆,無一不彰顯這座建築主人的身份與財力。然而,這座建築的建造者和第一任主人並不是慶親王載振,那麼誰還有此等的“身價”呢?
他便是原清宮太監大總管“小德張”。小德張,原名張雲亭,字祥齋(1876—1957),以清內宮排列“蘭”字,序名張蘭德,宮號“小德張”,直隸靜海(現天津市靜海縣)人,清宮最後一任太監大總管。
在清宮任職時,小德張就顯示出他過人的建築天分,據說他曾經爲隆裕太后出了個新奇的“點子”:紫禁城的延禧宮屢遭火災,應該建一座“鎮物”壓一壓。按“五行”之道,傳統的鎮物很多,但隆裕太后都摒棄不用,採用了小德張的獻策。於宣統元年(1909年)下懿旨在延禧宮建一座3層西洋式的建築——水殿。據《清宮詞》、《清稗史》記載,水殿以銅作棟,玻璃爲牆,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底層地板亦爲玻璃製成,池中游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隆裕太后題匾額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事實上,該殿所有架構均爲鐵鑄,整座建築大都以漢白玉砌成,很少用磚,外牆雕花,內牆貼有白色和花色瓷磚。可惜,因國庫空虛,水晶宮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後被迫停建。
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後,小德張攜大量資財和家人奴僕來到天津。1922年,他在英租界劍橋道也就是現在的重慶道上購得一塊地皮,開始大興土木,一年多後,一座恢宏氣派的宅邸拔地而起,成爲租界地最富麗堂皇的建築。在這裏,他將所有的聰明才智和大筆的財富都給予了這座建築,造就了傳世之作。慶王府,當時應稱“張府”,佔地面積4327平方米,建築面積5922平方米,爲磚木結構二層(設有地下室)內天井圍合式建築,兩層外檐均設通暢柱廊,建築形體簡潔明快。室內設有共享大廳,大氣、開敞,適應當時的西化生活。水刷石牆面與中國傳統琉璃欄杆交相輝映,門窗玻璃上比利時工藝雕琢的中國傳統花鳥栩栩如生,是當時中西合璧建築的典型。
據傳,當年建造時,小德張不但親自設計,還常常親自監工,尤其是打地基的時候,不惜花重金賞賜工人,保證質量,因此宅邸極爲穩固。
通向王府主樓的大門前,有一座寶塔式的十七級半臺階,第一級臺階明顯比其他矮了許多,如此恢宏精緻的建築,怎麼會允許有這樣明顯的疏漏呢?原來其中暗藏玄機。皇家九五之尊,皇上甚喜“九”,而九、十八皆爲皇帝御用。小德張在興建房屋時討了一個巧。小德張雖曾經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仍然不敢逾越皇權,於是動了點腦筋,將自己入戶臺階建爲十七級半。看似十八級,實則矮了半分。
進入門廳,四扇紫紅色的木門迎面而來,正反八幅油畫內嵌於門框上,描摹爲中國山水圖景。再向裏走,隔扇門的木頭雕花爲舊時純手工雕刻,畫面皆爲祥瑞花式,荷花、梅花、牡丹點綴其間,正門所對隔扇門上方所雕“攬柿圖”,圖中衆人在柿樹下攬柿子,“柿圖”諧音“仕途”,寓意不言自明。而雕花木門所鑲嵌的壓花玻璃,內壓的花卉均爲鮮花。門上方所鑲嵌的絲狀玻璃隔扇爲純國外進口,細細的絲狀玻璃編織爲布狀,並且繪製有中國山水圖景,此種掐絲琉璃可通風、透氣、採光,現代工藝已經很難再做出如此精巧的作品。
此外,上刻“壬戌仲秋伴琴主人”的彩色玻璃也格外引人注目,透明雕花晶瑩透亮,筆法細膩純熟,據傳爲意大利進口。“伴琴主人”爲小德張雅號,小德張將自己的雅號刻在上面,並且繪製了玻璃上的山水圖畫。近距離仔細觀察會發現,上刻的“人”字多兩撇,之所以如此,就是小德張爲了區分這是他本人所繪。
慶親王的“大清遺夢”
門廳左手邊,穿過厚重的雕花木門便是客廳,如今的客廳裏新添置了一幅慶親王載振參加英王加冕儀式的巨幅油畫,宏大的場景彷彿訴說着這幢老宅第二任主人叱吒風雲的前半生。
愛新覺羅·載振,清末內閣總理大臣奕劻之子,封貝子爵位,歷任鑲藍旗漢軍都統、御前大臣、正紅旗總族長等職。載振先後三次作爲清廷專使出國,考察世界,瞭解歐美和日本的社會文化。1902年,載振赴英、法、比、美、日五國考察歸來,兩次獲慈禧太后召見,他面陳發展商務的迫切性,建議設立商部。1903年,清廷發佈振興商業上諭,在中央設立商部,載振出任第一任商部尚書。1917年,奕劻去世,根據《關於清皇室待遇之條件》,黎元洪頒發總統令,載振承襲慶親王,遂成爲名副其實的末代親王。
由門廳進入中庭,視線豁然開朗,彷彿進入了一個小型劇院,這個高12米、面積350平方米、呈四方佈局的空間,是整個建築的中心,其他房屋在其四周依序展開。中庭二樓迴廊的欄杆,由藍、綠、黃三色,196根六菱形琉璃柱合圍而成,藍、綠、黃三色皆爲皇家御用。而這些琉璃柱更是當初小德張從皇宮中運載出來的,可謂根根琉璃柱都保留着皇家血統。兩盞據說來自德國的葡萄造型吊燈從樓頂垂下,依然流光溢彩、魅力十足,點亮時葡萄珠晶瑩透澤,鮮豔欲滴。這些精美的建築元素在此次整修中得以完好保護。
1925年,載振遷居天津,買下了小德張在原英租界劍橋道的這座宅院,他遠離政治,並在這裏度過了晚年的寓公生活。於是,這座宅院便得名“慶王府”。平時,載振就是在這座慶王府中玩花鳥、宴賓客、辦堂會。傳說載振50歲生日那天,在大廳安裝了活動小舞臺,請來京津著名京戲演員,演出京戲堂會,大宴親朋好友,一天的費用高達1700塊現大洋。站在這樣的中庭之中,記者不禁想象着當年的奢靡,與燈影交錯背後的無奈和嘆息。
載振購得此樓後,除建築加蓋一層作爲影堂之外,其餘部分沒有做太大改動,只在內部裝飾上做了些添置。載振的孫女金婉茹曾在此生活了17年,據她回憶,除一些固定的傢俱之外,大多原先的用品已經不在了。然而三樓兩間房間各有一金絲楠木隔斷,一爲垂眉罩,一爲落地罩,卻保留了下來。這兩扇隔斷爲雙面透雕,當時由載振聘請散落在民間的宮廷造辦師親手打造,雕工流暢,技法嫺熟。落地罩爲漁、樵、耕、讀、商等勞作圖景,祈求子孫平安,富貴吉祥。
從1926年到1947年,載振在慶王府共居住了21年。在津期間,載振和津門買辦高星橋合辦“新業公司”,並投資30萬元和高星橋合股興建了法租界的勸業場、交通旅館、渤海大樓三處大樓。
採訪中,金婉茹描述了自己當年的生活場景:我是1922年生人,我4歲的時候和家人來到天津,大概是1926年到重慶道55號。當初的生活主要是念書、聽戲,家裏人平時都不怎麼出門,出門大多數都是因爲聽戲。我父親(溥銳)帶着我和我妹妹住在主樓一層,祖父(載振)、大伯父(溥鍾)一家和叔叔(溥銓)住在主樓二層。房子裏有暖氣,但是不怎麼暖和,家裏有小鍋爐,平時用煤燒鍋爐供暖。
進院子右側有一排平房,那裏是廚房,平時廚子在裏面做飯,然後送到主樓半地下室裏的小屋,用搖筒傳送到飯廳。當時孩子們讀書就在進院子左側靠院牆的一排中式平房裏,現在那裏早已經變了模樣。
當時院子裏有花園,裏面有水池噴泉和假山,假山上有亭子,現在假山還在,噴泉稍有變化。院子裏最後面有一排平房,是女傭住的;主樓的半地下室是一圈房屋,是男傭住的。
“洋灰陳”打造的“白領公寓”
來到慶王府頂樓的露天平臺,俯首向西望去,有一片紅頂青磚的三層聯排別墅式樓房,每個門洞自帶一個精巧的院子,與慶王府的氣派相比頗有些小資情調,這便是山益裏。據金婉茹回憶,她和家人住在重慶道的時候,周圍還沒有房屋,她8歲的時候,山益裏還是網球場,小孩兒經常在外廊上看英國人打網球,後來周圍才逐漸建起房屋。
可見,當年重慶道附近的房地產經濟可能也因爲這座“慶王府”而紅火了起來,不知那時的廣告中會不會有“毗鄰王府,盡享皇室氣派”一句。
山益裏1919年填土墊地,1937年建房成巷。建房人和設計人均爲“洋灰陳”家族陳一甫、陳範有、陳達有父子三人,取名爲三益裏。1982年因重名,取“三”之諧音“山”變更爲現名。山益裏共有33幢3層樓房,磚木結構,木質門窗,坡屋頂,設施完善,住用方便。當年建設它的“洋灰陳”家族將山益裏作爲房地產項目出租給當年的“白領一族”,如今它已經作爲慶王府的一部分,以酒店式公寓的形式對外出租,可以說是恢復了它的本來功用。
提起“洋灰陳”家族,不得不讓人想起“中國水泥工業的先驅”、“中國拉貝”等頭銜。陳序賓、陳一甫、陳範有、陳達有是祖、父、孫三代致力於我國民族水泥工業的著名實業家,投身我國水泥工業80餘年,並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陳一甫於二十世紀初主持創辦了啓新洋灰公司,曾任公司總經理。陳範有爲陳一甫長子,畢業於北洋大學土木系,後進入啓新洋灰公司。陳範有還自己設計和督造了山益裏3層樓房、現在成都道20—22號和唐山啓新洋灰廠8號窯。
陳範有的家在天津,但其業務卻遠在唐山和南京。1935年,陳範有任江南水泥公司常務董事兼總經理,主持負責建設南京棲霞山江南水泥廠。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炮火在滬寧一帶蔓延。當時江南水泥廠設備已安裝完畢,正在試機。江南水泥公司董事會態度十分明確,堅決不與日本人合作,並制定了“以夷制夷”的方略。1937年10月23日,陳範有寫信,明確告訴廠領導:“吾廠擬開機之事,請暫時勿對外宣傳”,這就爲以後實行“以夷制夷”的方略設置了前提。以後公司委派江南水泥廠主要設備製造商德國方代表卡爾·昆德爲代理廠長,丹麥國方面代表辛波進駐該廠,以債權人身份,保護尚未投產的該國財產,與日本人周旋。此時,日寇在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江南水泥廠成了難民避難的場所。卡爾·昆德、辛波和留廠的中國職工組成護廠隊,掛起了德國和丹麥國旗,先後收容了三萬餘難民,成爲中國人辦的南京市最大的難民營。1938年3月19日,陳範有親筆寫信指示江南廠領導“吾廠難民日增,似宜設法救濟”等語,成千上萬難民被拯救,成爲江南水泥廠在我國抗日戰爭歷史上譜寫的令人稱頌的篇章。抗日戰爭期間,江南水泥公司主要董事顏惠慶、袁心武、陳範有等面對日本人的恐嚇、威逼、利誘,屢拒開工。最終日軍實行強暴手段,通過汪僞政權擄去主要機器設備。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抗戰勝利後,江南水泥廠被國民政府選定爲遣送日本戰俘的集中營。抗戰勝利後,陳範有兼任江南水泥公司總經理,又擔負起重建江南水泥廠的重任,並於1950年投產。該廠被蘇聯專家譽爲“東方水泥之冠”。
修復中重現的歷史印跡
解放後,這座昔日的王府先後成爲中蘇友好協會天津分會、天津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天津市外經貿委、天津市商務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的辦公地點。1991年,慶王府成爲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慶王府被確定爲天津市特殊保護級別的歷史風貌建築。
2010年6月,按照市委、市政府“保護歷史風貌建築,傳承城市歷史文脈”的工作部署,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整理有限責任公司(THARD)依據“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修舊如故、安全適用、有機更新”的原則,開展了慶王府整修工作。在天津市國土房管局帶領下,THARD與SURV、CCA、Rockefeller、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同濟大學、天津住宅集團等40餘個團隊,通過近一年的努力,完成了慶王府的整修工作。
爲保護建築原有構件,整修過程中對中庭水磨石地面、木地板、木門、門檻、彩色玻璃、葡萄吊燈等均做了妥善保護,院內噴泉及珍貴樹種使用綠色安全網進行保護。整修前,慶王府原主樓地下室防水功能喪失,嚴重破壞整體房屋結構,整修中對地下室牆面採用更換預置防潮板、面層增設防水的做法。原主樓大部分牆體存在鹼蝕現象,鹼蝕最大面積約爲20平方米,鹼蝕最大深度爲30釐米,採用局部掏砌的傳統修繕工藝進行加固,牆角處存在明顯裂縫的部位,採用“混凝土板帶”加固工藝,結構柱體則採用SCM灌漿料技術進行加固。SCM灌漿料採用特製膠凝材料、膨脹劑、外加劑以及精選天然集料等配製,由於它高流態、無收縮的特點,對於老建築磚牆鬆動具有較好的粘結、填補作用。特別是此材料具有凝結速度快的優點,在澆築24小時後就可達到設計強度要求,極大地減少了安全隱患。
爲滿足現代使用功能需要,整修過程中對主樓原有給排水系統進行了提升改造,空調系統的改造最爲複雜,原有普通壁掛式空調,使用功能差,影響建築的整體美觀,整修過程安裝了VRV變頻一拖多空調系統,終端則採用了旋流風口和線型風口等高端產品。
慶王府的水刷石外檐是建築的一大特點,爲了最大限度恢復建築外檐的原真性,風貌整理公司與上海同濟大學對外檐水刷石材質進行了物理檢測和化學分析,對保存完整的外檐採用國際先進技術——砂岩清洗注射法進行清理,破損部分嚴格按照材料配比表進行修補,使修繕後的牆面不但顯現出原有的肌理色彩並且達到了高度的協調統一。
慶王府內木樓梯過陡,爲方便殘疾人使用,保證老人及兒童的安全,在不影響主樓結構的前提下,按照可逆原則,在主樓西側增設無障礙電梯。拆除了三層屋面衛星天線等附加設備,新做屋面防水,混凝土澆築加固。
由於年代的更迭、地震的影響,園林景象變得十分凌亂。風貌整理公司依據小德張和載振後人的記憶,採取局部堆山、水法恢復等手段,改造了假山、噴泉等主要景觀,增加了德國線型排水系統和隱蔽式草坪噴灌系統。整修過程中保留了原有植物並新增玉蘭、平頂鬆等名貴樹種。如今的庭院又恢復了往昔的鬱鬱蔥蔥,流水潺潺。
此外,在整修過程中,慶王府還給了我們一些意外的驚喜。整修主樓二層載振三子溥銓的臥房、中庭迴廊和樓梯頂部時,在對牆體層層剝離過程中,發現了底層珍貴的彩繪。通過數十次剔、擦和清洗工藝,這些精美的藝術品得以局部保留。
在中庭二樓迴廊的牆壁上,建築始建時的銅製消防龍頭格外引人注目。這一“二十世紀初”先進的消防設施,在當時租界地的住宅中也實屬罕見。遺憾的是,歲月流逝使得原有的消防體系無法使用,這支消防栓只能陳列在這裏供人們追憶與品鑑。在國家消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幫助下,整修中增設了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消火栓系統,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建築,提高了建築消防安全等級。
在保護與利用中品讀城市文化
如今,慶王府與毗鄰的山益裏已共同打造成爲集餐飲、休閒、住宿、會議和文化旅遊爲一體的綜合性項目,由國際知名管理公司CCA集團負責日常運營,向社會各界敞開了大門。
採訪中,記者看到,歷史上曾經用來舉辦堂會的王府中庭正在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中式婚禮,時空交錯中彷彿窺見了歌舞昇平的舊時光景。原先作爲載振的花房、解放後被改造爲辦公室的一排附樓,如今已換上新顏,一邊作爲慶王府歷史展覽館展示與王府有關的圖片資料和歷史實物,另一邊作爲紅酒吧、雪茄吧和王府公館大堂。花滿鉢、酒滿甌、書滿架,這裏變得現代,卻未丟失它固有的閒適,仍然保留了曾經的疏懶。人們在這裏駐足、小憩,感受王府的滄桑與歷史;品一杯香茗、嘗一份甜品,書架上取一本書靜靜地閱讀,享受這裏特有的陽光與愜意;如條件允許,約三五好友或帶上家人,來王府公館小住幾日,舉步間便可遠離高樓大廈的喧囂,欣然享受老街區裏的悠閒時光。一座慶王府,保持着自己的氣派與尊嚴,卻也和着時代的足音,擁有了更多的內涵。
歷史風貌建築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城市資源,近年來,在“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修舊如故,安全適用”的原則指導下,已經有一大批歷史風貌建築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利用,成爲助推天津經濟良性發展的重要力量。記者瞭解到,在對慶王府這樣的歷史風貌建築進行整理的過程中,既要保持原有建築風貌,確保建築使用過程中不改變風貌,不過度損壞,還要適應現代使用功能需求;既要注重建築歷史人文信息的挖掘和整理,又要發揮傳播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和平臺作用;建築利用過程中的業態選擇既要與歷史街區整體結合考量,又要與周邊環境相適應,增加歷史街區整體活力。慶王府,作爲天津歷史風貌建築保護與利用的又一次嘗試,摸索着一條前人未走過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