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張淑香,女,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共產黨黨員。1962年出生於天津市寶坻區,1984年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醫學系,同年分配到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工作。1988年9月考入天津醫科大學神經耳科專業攻讀碩士學位。並於1992年9月畢業獲碩士學位。2003年2月由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調入武警後勤學院附屬醫院,任耳鼻咽喉科主任。從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業臨牀、教學及科研工作28年,在頭頸部腫瘤、耳外科、神經耳科、喉顯微外科、鼻內鏡外科等領域有着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應用內鏡診治耳、鼻、咽、喉及氣管、食管病變。在眩暈、面神經疾病的診治方面也有着豐富的經驗。作爲學科帶頭人,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承擔多項課題:眨眼反射對面神經及其它神經系統疾病的預後評估;面神經解剖及測量。開放式乳突根治術或加鼓室成型術後局部應用Merogel對促進乳腔上皮化的臨牀效果觀察。FADD和HER2在喉癌及癌旁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牀意義。完成論文30餘篇。主編營區五官學;參編醫學救援技術一書。
一、以身垂範,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
醫生是一項艱苦而又責任重大的職業,而作爲科主任,其中的辛苦更是不爲常人所知。她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影響着全科醫務人員。對待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對待病人關懷備至,關愛有加,一年365天沒有固定的節假休息日,只要是病情需要隨叫隨到,遇到危重病人更是親臨現場,守護在病人牀邊,待病情穩定後才離開,把全部身心都撲在工作上。對於手術的病人更是不能大意,對於每次的手術哪怕是一個小手術都把它當成是第一次手術,這也是她經常教育科室下級醫生的。對於手術比較複雜及特殊的病人下班前都要和值班醫生及護士重點強調,回家後還要打電話詢問病人病情。有一位蒙古國的病人經人介紹住院並且要她親自主刀,由於病人特殊的原因,術中出血較多,儘管術中採取了止血措施,但術後還是有些擔心,所以一直等到很晚,確信病人萬無一失才下班。經過9年的努力,科室多次被評爲基層建設先進單位,安全管理先進單位,先進黨支部;2011年被評爲醫院“八個一精品工程”中的精緻服務獎。個人2003、2004、2006年受醫院嘉獎;2003年親臨“非典”一線榮立三等功;2005年獲優秀醫生、河東區十大傑出爲民人物、天津市衛生行業誠信標兵;2009年被評爲優秀科主任;2010年被評爲優秀共產黨員。2011年被評爲武警總部後勤部優秀基層幹部。
二、患者利益高於一切,傾盡愛心解除患者病痛,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行醫20餘年來,她牢記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宗旨,時刻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打心眼兒裏體諒患者的難處,始終把患者當成自己的親人,把他們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處處爲患者着想。贏得了患者及家屬的信任,贏得了同事、同行的尊重及認可。沒有發生過一次醫療差錯與事故。平常的晚上一個緊急電話,一個30多歲的流浪漢刎頸,喉部割得一塌糊塗,病人生命垂危,病情就是命令!接到通知後,她立即趕到醫院,參加搶救處理直到次日凌晨,第二天又投入到工作中,一連工作24小時,病人出院的時候,是穿着她和同事從家帶來的衣服。像這樣的搶救在她們科是常有的事,做爲一名醫生,病人的安危、工作的需要,永遠都是擺在第一位。
一名外地農村3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患中耳乳突炎出現了高熱不退,頭疼表現,拍片後考慮有顱內感染,緊急聯繫腦系科會診後需要開顱手術,患者家庭比較困難,病人丈夫打電話和家裏商量後決定放棄治療,她知道情況後特別着急,病人年齡不大,還有孩子,放棄治療就等於是選擇了死亡。她立即給張賽副院長打電話說明情況,張副院長聽後,馬上給科裏打電話安排急診手術,並減免了手術費用,術後病人恢復的非常好,不久就痊癒出院了。只有真心實意的幫助患者,爲他們着想,主動解除他們的疾苦,分擔他們的憂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患者纔會把你當親人,纔會有更加和諧的醫患關係。
三、醫術是根,醫德是魂,二者都具備了才能贏得患者信任。
孜孜不倦地追求醫學領域最先進的技術,爲的是給患者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醫生手上攥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醫生的醫療水平高一些,患者的痛苦就少一些,幸福就會多一些。
今年9月份,在她的專家門診,接待了一名澳大利亞籍華人,他的鼻息肉困擾了他很多年,但因爲擔心手術的成功率,一直不敢接受手術。他人很直爽,所以就毫無顧忌地問她:“您感覺您與某某醫院、某某主任誰的技術好?”,她笑着對病人說:“我不能確定您的問題,但是如果您選擇我給您手術,我一定會盡我最大努力做好”。通過簡短的回答,患者對她充滿了信任。入院後,手術順利。但術後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因爲醫生術前會常規向患者交待術後2天取出鼻腔內填塞物,患者理解爲必須嚴格地遵守48小時。大約術後44小時的時候,科室的值班醫生要爲患者取出鼻腔內填塞物,患者表示不同意,也不理解,認爲他們的工作態度不夠嚴謹,值班醫生態度冷淡,要求找院長反映問題。當天正好是國慶長假,她知道此事,立刻從家中趕往科裏,她對那位患者說“如果我們醫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我向您道歉,有讓您不滿意的方面我們一定改進”,患者反而不好意思了,通過兩個小時的悉心長談,患者終於情緒穩定下來,並繼續配合他們的治療。1個月後,患者給院長寫了一封感謝信,信中說:“早已沒有嗅覺的我,又聞到了香噴噴的飯菜,我感覺自己眼前的世界都亮了起來。如今,每當我聞到久違的花香、菜場的魚腥味我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張主任那親切的笑臉。”她常說“患者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患者對我的一句肯定也是給我最大的欣慰”。
四、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是一個醫生應該具有的職業精神。
她時常告訴科室的醫生對待患者家屬不分地位高低,不分有錢沒錢,真正把患者當親人。他們不僅用精湛的醫術爲患者祛除疾患,更用一顆博愛之心給患者及其家人送去溫暖。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平民百姓,都一視同仁。對來自農村和貧困家庭的患者,要格外精心,傾注更多的關愛,設身處地的爲病人着想,從不開“大處方”,從不讓病人去做不必要的醫療檢查,常規藥品能解決問題的從不用貴重藥品,爲患者能省一分就省一分。
患者老吳,家境貧寒,妻子爲她生下一個女兒後就去世了。20年來,老吳與女兒小吳四處打工,相依爲命,收入微薄。有一天老吳被鼻部病痛折磨得實在無法忍受,經人介紹後來住院,入院後經過系統的檢查,老吳被確診患的是較爲少見、也是死亡率相當高的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這種病需要長期服用價格較高的抗真菌藥,而且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孝順的小吳拿出家裏全部積蓄爲父親治病。這一對父女感動着科裏每一個人。她爲老吳制定了合理的手術及術後治療方案,並親自爲他手術。術後老吳病情逐漸好轉,他終於不用再忍受病痛的折磨。經過住院期間相處,他們已經把這對父女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在老吳出院後,不忍心再讓他們父女倆四處漂泊,所以她和護士長聯繫醫院物業公司,爲他倆安排了滿意的工作,讓他們能有穩定的收入。小吳還找到了心愛的對象。
作爲一名醫生及科室主任,她始終盡己所能的幫助與救治患者,始終信奉着“行醫之道德爲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