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矮小的個子,纖弱的身材,31歲的十八大代表周標亮,站在平果縣希望小學門前笑靨如花。幼時家境貧寒的她在“希望工程”的資助下繼續學業,畢業後回到希望小學任教的她,爲了一個個貧困孩子,無數次來到企業和單位募捐、拉贊助,以至於得到“化緣校長”的外號。
1992年,一場意外的大火,將壯族小姑娘周標亮的家燒個精光,成績優秀的周標亮只能輟學在家。“很快又到新學期,但家裏沒有糧食可賣了,一貧如洗。”提起輟學時的難受勁,周標亮仍不勝感慨。
是年,鄧小平先後2次以“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匿名向希望工程捐助了共5000元。這些捐款被分往鄧小平曾戰鬥過的右江河畔——平果縣希望小學,資助貧困學生。
周標亮成爲接受這筆捐款資助的學生之一,她重新回到了校園。多年後,老師們告訴她捐款人的姓名,周標亮興奮得難以入眠。
1997年8月,周標亮以優異成績考入田東民族師範學校。2000年畢業後,周標亮拒絕了到城市發展的機會,毅然回到培養她的平果縣希望小學,執起教鞭延續希望。
多年後,周標亮成爲希望小學的校長。“大石山區羣衆非常貧窮,當時還沒有實行‘兩免一補’,許多學生上不起學。”周標亮說,自己和老師們一家一家走訪,說服家長讓孩子上學。一些家長被說服了,而家中實在困難的孩子,周標亮也讓他們先回課堂,“學費以後再說”。
周標亮第一次去請求資助是在縣城的一家企業,“站了1個多小時,硬是沒見到老闆,覺得非常難爲情。”周標亮說,但想到孩子們即將失學,也便坦然了。作爲希望小學的校長,周標亮時常要參加一些會議,周標亮認爲這是機會,每次開會,她便留心想獻愛心的企業或單位。
多年後,周標亮開始逐漸有了一個外號:“化緣校長”。而在國家還沒實行“兩免一補”前,平果縣鳳梧鄉許多貧困孩子,在周標亮一次又一次的“化緣”中,回到了校園。
“兩免一補”的政策實行後,全國因貧困失學的現狀有了根本性改變。但周標亮仍然沒有停下“化緣”的步伐。“學校圍牆壞了,2006年,我們四處找人贊助,建起了圍牆;2007年接上了自來水;2008年至2009年,我們陸陸續續有了籃球架、氣排球架。”周標亮說。
在這個貧困山區,希望小學不僅不再有學生因貧困失學,而且校園設施正一天天變好。如今的平果縣希望小學,甚至有了10臺辦公用的電腦,和25臺學生使用的電腦。“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一名老師說。(記者王軍偉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