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京津公路武清段最南側,有一個綠樹環繞、樓房林立、街道縱橫的新市鎮——武清區下朱莊街。自2011年納入本市首批“三改一化”(即“農改非”、“村改居”、集體經濟改股份制經濟,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試點以來,全街13個村全部完成撤村建居,建成還遷住宅110萬平方米,居民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體系,1.3萬名農民全部變爲市民,過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真要感謝‘三改一化’好政策,讓我在小區家門口就找到了工作,還給上了‘五險’,沒有後顧之憂了。”9月29日上午,記者在下朱莊街碧溪園社區見到了今年36歲的王保國,談起“三改一化”,他就高興地和記者交談起來:“我原來在村裏種地,示範小城鎮建設讓我家搬進還遷社區住上了樓房,從農民變成了居民。碧溪園成立了居委會,讓我在物業公司當了一名保安,每月工資1500元。因爲現在是非農業戶口,還給我上了‘五險’,感到特別知足。”
走進碧溪園居委會所屬社區辦事大廳,記者看到這個足有200平方米的辦事大廳開闢了10個辦事窗口,有勞動保障、居民救助、法律幫助、便民服務等多項內容,每個窗口前都有居民在和工作人員交談。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陳振蓮告訴記者,這個一站式辦事大廳是7月份剛剛建立的,社區所有居民如果遇到問題都可以來這裏尋求幫助並且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解決。武清區下朱莊街負責人吳寶生告訴記者,“三改一化”的內容之一就是村民委員會改爲居民委員會,目前全街13個村委會已全部撤銷,建成了5個居委會和5個社區服務站,居民的日常生活內容全部納入了居委會管理範疇。
走進今年52歲的碧溪園社區居民王旭強的家,寬敞明亮的大廳讓人似乎進入了公寓式酒店。他告訴記者:“農村城市化讓我們全家離開原先居住的村莊和平房,搬進了新樓房。我家分到補償的4套單元房,總面積達到290平方米。每套住房都有燃氣、暖氣、熱水器,連3歲的小孫子也有結婚用房了。”他笑着拉開抽屜給記者展示剛剛領到手嶄新的戶口本。在戶別一欄寫着“非農業家庭戶口”。“以前這裏寫着‘農業家庭戶口’,別看就差這一個字,差別可很大啊,60歲以後,領取的養老金也長了一大截。”按照相關規定,非農業戶口男年滿50週歲以上可參加公益性崗位工作,他自己也即將在節日後在社區找到一份公益性崗位工作。下朱莊街辦事處負責人瀋海軍介紹,村民戶口轉非後,在原有待遇的基礎上又新增加了市民待遇。截至目前,全街1.3萬農民全部領取了非農業戶口本。
瀋海軍介紹,“三改一化”的第三項內容是集體經濟改股份制經濟。全街13個村的原有集體經濟資產已經全部經過嚴格評估,併發放給村民興辦包括股份制在內的各種形式的企業。今年42歲的鄭家順目前經營着一個印刷廠,年收益超過10萬元。他告訴記者,原來自己在村裏的企業拆遷了,得益於集體經濟改股份制經濟這項惠民政策,得以翻建新廠,企業非但沒有倒閉反而得到振興。
下朱莊街黨委副書記金兆星告訴記者,爲全面搞好“三改一化”、推進城鎮化建設,他們興建了5000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高標準養老服務中心、兩個大型菜市場,並建成了靜湖初級中學、小學和幼兒園。下一步將繼續做好“三改一化”各項工作,把下朱莊街建成環境更加優美、更加富裕文明的新市鎮,讓這裏的所有居民都過上跟城裏人一樣的幸福美好生活。
數字看成就
從2005年開始,本市大膽探索走出了一條新路:在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減少耕地面積的前提下,以宅基地換房辦法建設示範小城鎮。這一措施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肯定,列爲全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試點城市。市委、市政府及時總結經驗,推出以示範小城鎮建設爲龍頭帶動農業產業園區、農民居住社區一起聯動發展的戰略。截至目前,本市已啓動四批共43個試點示範小城鎮建設,涉及100萬農民,已有40萬農民遷入新居,全市城鎮化率達到80.5%。
隨着農村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原有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態和管理模式,原有的村委會管理體制,原有的農民戶籍身份,都難以適應新的形勢。爲此,市委、市政府又在農村探索開展了“三改一化”的改革。2011年7月,經市政府批准,本市在東麗區、武清區的43個村正式啓動實施“三改一化”試點工作,讓廣大農民得到了實惠。“十二五”期間,本市將有43個示範小城鎮實施“三改一化”工作,將使上百萬農民享受到“三改一化”帶來的好處,約佔全市農村人口的四分之一。本報記者 陳忠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