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也由此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喜訊傳來,不僅莫言的家鄉山東高密人民奔走相告,所有關心莫言作品和中國文學的人們也為之一振。多年來國人心中一直縈繞著濃濃的諾貝爾獎情結,如今總算得償所願。
諾貝爾獎的地位和意義已經無須贅言,在其所涵蓋的物理、醫學等科研和文學創作領域,只有那些做出了當代最傑出成就和貢獻的人纔能獲得。莫言的多部作品已經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瑞典文學院在給莫言的獲獎詞中這樣評價:莫言的作品的魔幻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
莫言的文學成就在國內是早就得到公認了的。讀過莫言小說的讀者大概都能感受到他作品獨特的魅力,無論從早期的《紅高粱》《豐乳肥臀》《檀香刑》,還是後來的《生死疲勞》《蛙》,從敘述方式上講,汪洋恣肆、一氣呵成的文風所帶來的閱讀快感,能輕易俘獲讀者的神經;而從故事內容上看,幾部代表作始終將目光聚焦在故鄉——高密東北鄉,這片熱土上的人們以頑強、蓬勃的生命力繁衍生息,拼搏奮爭。一句話,紮根大地的情懷,使莫言的作品秉承了自《詩經》以來中國文學可貴的現實主義精神。
莫言這次諾獎『折桂』,不僅意味著他的作品獲得了世界的認可,也意味著中國文學或中文寫作,在純粹文學的角度上日益融入了世界性的評價體系,同諾貝爾獎的100多萬美元的物質獎勵相比,中國文學在世界評價體系中收獲的『無形資產』,纔更是值得我們珍視的。
諾貝爾獎的分量毋庸置疑,莫言得獎更是可喜可賀,但同時也要辯證看待文學上過度追逐諾貝爾獎的問題。文學作為一種語言文字藝術,並不同於物理、化學和醫學研究等自然科學領域有著一元化的評價標准。小說等文學作品以審美體驗為主要價值訴求,好差美丑等評價往往因人而異。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上,被遺漏(那些世所公認成就巨大能獲諾獎的)的世界級大家大師可謂比比皆是,托爾斯泰、卡夫卡、博爾赫斯……而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遺漏率要小很多,因此,諾貝爾文學獎並不意味著對文學成就的終極評價,更不能拿來作為作家座次高低的依據。就像莫言所說,獲得了諾貝爾獎不意味著自己就是中國最優秀的作家,寫得好的作家成群結隊。我們不應把這句話理解為他的過於自謙,毋寧說這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對中國作家和中國文學的信心。
其實,在莫言獲獎之前的一段時間,有關他獲獎的消息就已經成為一個焦點話題。不僅有對莫言獲獎的期待,也有對莫言作品的差評甚至是人身攻擊。當然,從純粹文學鑒賞的角度,我們無法強迫每個人都喜歡莫言的作品,正像李白、杜甫同樣偉大但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口味。這種評價上的爭鳴是我們樂見的,但是拋開作家本身的成就不談,而是出於貴遠賤近、厚古薄今的偏見,或是出於文人相輕乃至嫉妒心理或是其他目的的人身攻擊,就不可取了。我們希望所有的論爭能回到文學本身,用作品說話,對同時代的人特別是有成就的人,多一些包容和鼓勵。
莫言得獎,對莫言本人,對中國作家和讀者,都應是一種鼓舞。不過,振奮之餘,更多的應該是沈潛。希望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一個契機,大家的文學熱情被重新激活,都能少上會兒網、少看會兒電視,回到桌前靜靜地體味文學的意蘊和書香。希望諾貝爾獎成為一個機遇,作家們都能沈下心來,重新站穩腳跟關注生活,腳踏實地搞創作,讓更多的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希望諾貝爾獎成為一劑良藥,出版等文化產業也能借此東風,做大經濟蛋糕,多出文化精品。
衷心祝賀莫言!祝福中國作家和中國文學!本報評論員陳慶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