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參觀的人多,莫言舊居的院牆都被踩出條路來 |
“他出這麼大的名,你說對咱村裡有沒有好處?”在莫言91歲的老父親管貽范的房後,三個村民正在閑談,這也是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以來,大部分村民談論這個話題後總結式的疑問,而這個疑問恰恰反映了當下莫言老家人的最大心願。在他們眼裡,“諾貝爾文學獎”與“致富”並無根本衝突,反而是個千載難逢的商機。不管怎樣,圍繞莫言的經濟開發已經在湧動。
否認報道並非不再種高粱
在高密,作為一種糧食作物,“紅高粱”早已消失多年,如果沒有莫言的作品,或者沒有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這件事兒,都會很少有人記起;但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它從未離開過視野。一部《紅高粱》電影,讓張藝謀蜚聲海外,成為中國最負盛名的電影導演,演員鞏俐也從此登上世界舞臺。更重要的是,電影讓人們記住了高密,記住了“高密東北鄉”,這個地處濰坊東部的小城。但10月18日以來,“紅高粱”正在變成莫言及其家鄉人的一個“麻煩事兒”。在接受《新京報》首席記者張寒采訪時,膠河疏港物流園區管委會主任范琿高興之餘,將一個圍繞莫言展開的旅游開發項目和盤托出,其中“計劃投資6.7億元,弘揚紅高粱文化”,“種一萬畝紅高粱,每畝地補貼一千塊錢”等大手筆令外界印象深刻,並迅速引發諸多質疑。《中國青年報》甚至刊發了《高密難道要改稱紅高粱市?》的犀利評論,並將此事提昇到了“結果是造福於民還是勞民傷財”的高度。
次日,莫言在北京首次公開亮相,並對家鄉“萬畝紅高粱計劃”做出了“不可當真”的回應:“風風雨雨,我都沒聽過,不可當真了。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誤傳,有的可能是開玩笑,各種情況都可能存在。”10月19日上午,記者在高密市大欄鄉平安莊的莫言舊居采訪時,遇到村支書高志軍。他同時也是膠河疏港物流園區管委會財稅金融服務中心副主任。聽到記者詢問“萬畝紅高粱”一事,高志軍言語間有些躲閃,“現在已經不讓提了。”但他肯定地說,高粱肯定還要種。在場的莫言的二哥管謨欣,則咬定(這個消息)不太屬實,是傳言。“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場的《英國衛報》記者追問,一旁的高密市陪同人員隨即搶斷回答:“因為政府不可能勞民傷財的。”隨後,高密市新聞中心主任王有志也回應稱,部分媒體的報道(種一萬畝紅高粱)存在失實、誇大之處。
官方:紅高粱節利用好莫言牌
由於低產,而且口感不好,種高粱“虧本”是個不爭的事實。可是明知虧本,高密市為什麼還要種?10月18日,記者抵達高密的當天,從高密官方網站“中國·高密網”的“鳳城頭條”的一則題為《市領導調度第三屆中國(高密)紅高粱文化節籌備情況》的新聞上就能看出其中奧妙:市委副書記、市長楊建華親自開會調度第三屆中國(高密)紅高粱文化節籌備情況,講了意見。他說,“我市第三屆中國(高密)紅高粱文化節即將來臨,各級各單位要加大宣傳力度,迅速形成濃厚的節慶氛圍。”要求“把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這件大喜事宣傳足,宣傳到位……要進一步突出重點,突出特色,打造和利用好‘莫言’牌,突出‘莫言’效應。”
高志軍也告訴記者,現在政府正在忙著搞第三屆紅高粱文化節,這個月28號就要開了。去年的主題是晏子,今年的主題,到現在還沒定下來,“但肯定離不開莫言。”在高密辦,暫時不會辦到平安莊來。
然而,一個沒有高粱的“紅高粱文化節”顯然已經跟不上人們的思路。
老家村民:因為他在這裡
在大欄鄉平安莊,莫言的老家人對於種高粱這個話題反而頗有興致,大家一致認為種高粱合適,但前提是政府真的能每畝補貼1000元。
今年60歲的方言軍是莫言的同班同學,也是兒時的伙伴兒,他告訴記者,和玉米、小麥比起來,高粱產量很低,一畝地高產也就四五百斤。而看單價,高粱劣勢更明顯,今天的市價是高粱每斤五角錢,玉米接近每斤一元一角錢。這也是為什麼高密如今不見高粱地的主要原因。但如果真的像說的那樣,政府每畝補貼1000元錢,方言軍說這本賬就要重新算一算了:一畝高粱照產五百斤算,一斤五角錢,就能賣250元。而在果實之外,高粱比玉米優勢就大了,高粱稈是山東農村地區蓋房子必用的一種建築材料,在高密,由於種植面積越來越小,如今一斤高粱杆的售價已經漲到了四五毛錢。除了高粱杆,高粱梢價格更高,當地人用來制作笤帚、炊帚的重要原料,每斤已經漲到8元錢。僅秸稈這兩項加起來每畝也能帶來二三百元的收入,“如今種高粱,杆子比果實值錢。”
而從種植成本上算,高粱耐澇耐旱,既不用大量施肥也不用頻繁澆灌,與玉米、小麥比起來,顯得潑辣的多,田間管理十分簡單,“用麥子一半的肥,高粱能長得誇誇的。”
種高粱優點很多,論單季收益,並不比玉米差多少,但人們之前不願意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生產期漫長。高粱每年清明節前後播種,中秋節之前收獲,生長期長導致每年只能種一季作物。而玉米、小麥輪耕,每年可以收獲兩季莊稼,能收一千斤玉米和一千斤小麥。有人算了下,這兩季莊稼種植成本頗高,僅施肥就要花700多元,此外還要機耕機種,每畝一季要花60元,兩季就是120元,雖然產量高,但種兩季只能收一季,年純收入也就是一千元。但如果政府能每畝高粱補貼一千元,一年一季高粱的收益就能達到一千五六百元,而且省事省工,比種玉米、小麥劃算得多。“聽說上面已經給村裡開了會。”談起種高粱,村民們大都興致勃勃充滿了期待,有人還生怕這事因為媒體“這麼早就捅出來”而黃了,一旁的王姓村民則安慰他道:“只要種,咱村裡就全體種上,因為莫言在這裡。”
旅游公司:舊居最好擴建
平安莊人有一本賬,高密市還有另外一本賬。
就在記者前往高密的前幾天,山東省旅游局的調研組已經考察過莫言舊居,同行的還有濟南嘉華國旅的專家,專程考察將莫言舊居開闢為旅游線路的可行性,納入線路的還有離舊居10公裡處的一座古石橋,據說這裡是莫言小說《紅高粱》種所述的游擊隊襲擊日本鬼子的地點原型。
據當地介紹,省旅游局考察人員認為,由於房屋破舊,久無人居住,隨著探訪的人越來越多,必要的修繕和加固是繼續開放的前提。而對高密當地的旅游行業來講,莫言故裡的意義更為重大。
高密市人民大街中段,當地最大的旅行社也沒閑著,正在考慮怎麼打好“莫言牌”。正在值班的王經理告訴記者,她們幾乎天天都討論如何開發莫言這個旅游資源。在此之前,因為地處平原,無名山無水景,高密本地旅游幾乎是個零。“但現有的莫言舊居等熱點,現在只能勉強算個旅游點,還談不上景區或者旅游線路。”她認為,要想達到旅游線路的開發程度,一個景點必須能夠留住客人兩個小時以上,最好是半天時間。照這個標准,目前來那個院牆都沒有的莫言舊居顯然不合格。而資料豐富的莫言文學館地處高密一中校內,參觀必須進入校內,這必然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根本不可能接待大規模的旅游團。“從旅游開發角度看,莫言文學館必須從高密一中校園裡搬出來,不然發揮不了經濟效益。”王經理認為,莫言舊居、莫言文學館最好能合二為一或者說離得很近,集參觀訪問與文學教育於一體,真正形成一個有人維護管理的旅游區。
而在高粱該種不該種的問題上,有人質疑高粱作為一種農業作物,季節性強,很難作為旅游景觀。對此,王經理認為,季節性不是大問題,高粱的生長期長達半年以上,成熟季節恰逢秋季旅游旺季,仍然具有開發價值。種了高粱之後不僅僅可以參觀,還可以引入“體驗”的概念,通過實景還原紅高粱裡的一些經典,讓游客深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