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天上學、放學時間,幾乎是馬路上最爲擁堵的時段,而各小學門口,則成了最擁堵的地方。繼“中國式過馬路”被熱炒後,近日,“中國式接送孩子”又成爲網絡新熱點。
除了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送孩子,網友們又發掘出更多的中國式來,如中國式堵車、中國式飯局、中國式吐痰、中國式喧譁、中國式排隊,等等。縱觀這些中國式,有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聚衆踐踏規則,從而導致混亂無序。有人說這都是人多惹的禍,筆者對此說深不以爲然。要知道,人多並不是不守規則的理由,人多也並不必然造成混亂無序。上述中國式的無序現象其實是國人缺乏規則意識的表現。
規則帶來秩序。規則是社會羣體中人與人之間爲了更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權益而形成的普遍認可的規矩和原則。個體遵守規則,就意味着不僅要保護自己的權益,也必須尊重並保護別人的權益。人越多,越需要人們遵守規則。只有個體自覺維護規則的有效性,社會交往和社會羣體纔有秩序可言。
從規則走向秩序,兩個要件不可或缺,完善的規則和自覺遵守規則的人。要實現家長有秩序地接孩子,學校應該制定詳細的接人規則:比如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接,晚到家長到什麼地方接;科學劃定路線,最好確保家長接到孩子後不走回頭路;規則制定後要明確告知家長,並保證規則的穩定性。家長應該自覺遵守規則:在路上遵守交通規則,車輛不亂停亂放;到校門口後遵守學校的規則,不擠不搶,有序行進。
規則意識是人們自覺遵守規則的內在動力。國人缺乏規則意識已經引起有識之士憂慮呼籲良久,箇中原因很複雜。簡要來說,其一是公德意識培養的缺乏。傳統儒家文化很強調“德”的教化功能。但對公德缺乏現代法律學意義上的界定,導致公德私化。從家庭、朋友間的“公德”,到小利益集團的“公德”,其實都公共得有限,隱含着私我的考慮,還是以自我爲中心,而不是以公衆利益爲中心。闖紅燈、不排隊、隨意喧譁等現象就是無視他人利益的體現。公德意識的缺失勢必會造成規則意識的弱化。
其二是守法機會主義的盛行形成了不尊重規則的社會氛圍。對於機會主義者來說,選擇守法還是不守法,不是法律是不是有此規定,而是個人利益權衡的結果。如果違法成本高,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可能性大時,個體傾向於守法;如果違法既不會受到制裁,自己又能受益,就算明知法律不允許,也敢於以身犯禁。比如中國式過馬路,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是違法的,但是不會受到處罰,於是聚衆闖紅燈就氾濫了。守法的機會主義使得剛性的法律成了橡皮筋。法律是最有強制力的規則。當法律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時,要讓公衆形成尊重規則的自覺意識就更難了。
沒人希望生活在混亂無序的社會中。沒有規則,不成方圓的道理,國人都懂。但卻有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有了規則不去遵守,其後果比沒有規則更可怕。只有規則意識深入國人心中的時候,讓我們臉紅的中國式無序才能淡出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