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以前,燃煤供熱在給津城百姓帶來溫暖的同時,也向城市排放了大量的空氣污染物。現在,“煤改燃”工程結束了供熱站燒煤供暖的歷史,燃氣供熱不僅讓供熱站的環境改善了,還把更好的供暖質量帶到了百姓家中。昨天上午9點,記者來到高校供熱工程公司下屬的師範大學供熱站,體驗改燃後的一年,站裏、居民樓裏的變化。
現 場
師大供熱站 換熱機“輕鬆”操控
上午9點,記者來到高校供熱工程公司下屬的師範大學供熱站,這裏是本市首批改燃的供熱站之一。在一樓,記者看到黃色管子和灰色大粗管錯綜交織地盤在6臺燃氣鍋爐的上方,膜盒壓力錶的指針指在“0”刻度上,師範大學供熱站張振祥站長告訴記者:“現在還沒有正式供暖,等採暖季到了,爐子運轉起來了,指針就會指向刻度2.8左右。”師範大學供熱站的供熱範圍既有春光樓、吳家窯59號樓和水映蘭庭小區共500多戶居民,又有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水映蘭庭底商和學校3個樓的公建。張站長說,“有差不多一半的片區現在已具備低溫運行能力,另外還有一半的片區很快就準備就緒。”
記者隨着張站長沿着室外藍綠色的樓梯來到二層換熱機組間,一進門,四臺大型換熱機組吸引了記者的眼球。除了機身上的電壓表、電流表和變頻器操作面板,記者順着張站長手指的方向看到了綠色的控制器顯示屏,屏幕下方有菜單、確定、選擇、手自動和方向標識符等操作按鈕。別看操作按鈕不多,卻“肩負”着師範大學供熱站管轄範圍內居民區和公建的供熱質量。
居民 空氣變好了 室溫上來了
10點10分,記者跟隨供熱站工作人員來到春光樓小區,在小區樓下,記者看到正在曬太陽的楊樹林大爺,80歲的楊大爺在這兒住了50多年了,他是親眼看着小區從燒煤供熱改造成燃氣供熱。楊大爺告訴記者,“改得太好了!以前遛彎,走到堆煤的地方,腳底下都是煤渣,一颳風吹得滿地都是。用苫布照上煤也不管用,煤渣照樣往外‘跑’。”而現在,看不到儲煤場和灰渣場了,“烏煙瘴氣”的環境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燃氣供熱站。供熱站的佔地面積也從原來的3000多平方米減少到現在的不到200平方米。
接着,記者來到處於師範大學供熱站供熱管網末端的春光樓6門4樓,76歲的于振永大爺搬到這裏已經有17年了,說起以前的燒煤供熱,於大爺說,“那時候最熱也就給燒到19度。自打改完燃氣供熱,夜裏能達到21、22度呢。”
4個供熱系統 區別對待不同性質公建、不同年齡段居民
據瞭解,燒煤供熱改造成燃氣供熱時,對於不同性質的公建、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利用換熱機組將外網分成4個系統,實現分路、分時調控。比如說,水映蘭庭小區的年輕人比較多,工作人員會根據不同的時間段設定供熱溫度,白天年輕人都在上班,溫度會設定得相對低些,從晚上5點左右到第二天早晨的溫度則會設定得高一些,這樣一來,既能滿足年輕羣體對溫度的需求,又達到了節能效果。而對於春光樓小區,這裏的老年人比較多,供熱站會把全天的供熱溫度都設定得相對高些,這樣一來就讓老年人全天都不會感到冷了。對於小學,供熱站白天爲老師、學生供足熱,晚上會適當降低溫度。不過,所有片區的最低溫度都不會低於18攝氏度。供熱站的高級工程師王秀鳳告訴記者,“去年,供熱站的燃氣供熱耗量爲106萬立方米,預計今年能降低10%,就是通過分路、分時的調控來達到降耗節能的效果。”目前,師範大學供熱站不但使鍋爐效率提高了15%,還取消了儲煤場和灰渣場,消滅了粉煤灰的污染,每年減排二氧化硫6.23噸,而且還拆除了鼓風機、引風機,減少了很多噪音。
“十二五”期間 淘汰中心城區和新區163座燃煤鍋爐房
據瞭解,按照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本市“十二五”期間將徹底淘汰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供熱燃煤鍋爐,通過熱電聯產和燃氣供熱替代燃煤,淘汰163座燃煤供熱鍋爐房,其中中心城區147座,濱海新區核心區16座,改燃併網面積達到1.17億平方米。改燃後,每年可減少碳排放2.53萬噸,氮氧化物1.57萬噸,在確保供熱的同時,每年可減少燃煤使用357萬噸。截至本月20日,各有關區、各建設單位已經完成今年的改燃併網任務,累計完成18座鍋爐房改燃。和平區率先淘汰燃煤供熱鍋爐,成爲本市首個無燃煤供熱區。
明年本市將完成32座鍋爐房改燃工程,其中南開區13座、河西區9座、河東區1座、河北區4座、紅橋區1座、西青區1座、北辰區3座;配套建設和升壓擴能燃氣管線170公里及燃氣高壓調壓站6座,增加燃氣供熱面積3000萬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