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辦張准生證需奔波數月蓋40餘個章夫婦直喊折騰不起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生孩子是人生的大喜事兒,可是為了拿到《准生證》這個紅色的小本本,不少年輕的准父母卻費盡周折。有人為此在居住地、戶籍地來回奔波,簽字蓋章40多個,還有人了辦了三年還沒有結果。
辦理准生證,無非就是證明一個人沒有生育過,可以生個孩子。那這個證為什麼這麼難辦?在現代信息社會,它存在的意義究竟又有多大呢?
30歲的李小姐和老公結婚一年多,幾天前,剛剛產下一個可愛的小女兒。家裡人忙亂但又幸福。然而,李小姐的丈夫王先生一提起幾個月前辦理准生證的過程不自覺地皺了皺眉頭。
王先生:從我單位那邊來說,首先要從自己的二級單位開一個證明材料,然後再到自己二級單位上面的單位再蓋一個材料,然後再到居委會街道辦去辦准生證。因為是集體戶口,但是你如果要落戶的話,集體戶口還要求你是無房戶,還要去開一個無房戶的證明,而且你去開無房戶的證明的話,有時候人不在,有時候需要表格不對等等各種毛病,所以就會拖很多時間。
王先生辦完自己的手續已經花費了半個月的時間,但她的愛人情況更加復雜,李小姐戶口不在北京,如果要隨父落戶,需要女方戶籍所在地出具一系列的證明。但兩地在政策手續上很多說法不統一,來來回回折騰了一個多月,纔把准生證辦下來。
王先生:至少不下15個章,部門的話就會牽扯到至少不下10個部門。而且如果涉及到外地的話,來來回回會牽扯到很多不同的部門或者說他這種北京和外地有時候叫法上會有些偏差,所以你還需要你拿回去重做。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辦理准生證”,會彈出各種各樣的論壇,各大論壇中,很多人都在訴說著相同的經歷或感慨。張先生夫婦兩人都在北京工作,戶口同樣在外地,但他們的經歷更是讓人哭笑不得。
張先生:第一回去說要准備什麼身份證,在北京開一些在職證明什麼的,准備了一些材料,他說拿這個辦,但是他們領導出去培訓去了,然後現在辦不了。第二回再去的時候一個月以後了,准備的東西不對的,還要增加什麼東西。第三個月再去的時候還是拿第一個月准備的東西,但是三次都是碰到不同的人,但是這次就很順利的辦下來了。
准生證,原本是國家管理人口政策的產物,但是在存在了30多年後,准生證對有些人來講甚至變成了“折騰證”。那麼,隨著時代的發展,准生證還有存在的必要嗎?該如何調整?
北京市《首都之窗》政策諮詢網站顯示,育齡夫妻生育第一個子女,應當在懷孕前或懷孕後三個月內持《結婚證》、《居民身份證》、《居民戶口簿》等證明向女方單位申請辦理《生育服務證》。《生育服務證》經女方戶籍所在地街道、鄉鎮計生辦蓋章後方為有效。但目前,隨著人口流動性不斷加大,辦理准生證的情況也越來越復雜。以北京為例,又分為:父母雙方戶籍都在北京、男女一方戶籍在北京等幾種情況,辦理方法和流程都不相同,同時,集體戶口和個人戶口又有很大差異。記者就此事諮詢國家人口計生委,電話一直無人接聽。記者便對北京市西城區人口計生委進行了諮詢。
北京市西城區計生委:男方先是去檔案地領一本生育服務證,領完了之後,生育服務證上男方檔案地在他生育服務證上蓋計生章或者是人事章,同時注明初婚一胎,然後經辦人簽字,然後你男女雙方都要出一份婚育情況證明,男方去他檔案地出,還是蓋檔案地的計生或者人事章,女方是去戶籍地出,蓋居委會的章和街道計生辦的章,兩級。
准生制度本是國家為了方便管理人口的一項制度,准生證是其產物。但是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多,辦理准生證卻越來越“復雜”。國家人口計生委日前發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已接近2.3億。也就是說,這2.3億人將來在辦理准生證時都會涉及到跨省開證明的情況,也將成為被“准生證”折騰的人群之一。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院張翼認為,准生證已不適合時代發展,必須改變。
張翼:現在城市准生證的發放的確是政策生育率高於實際生育率,也就是說發了准生證的人很多人實際上是沒有生出小孩,對農村那個地方,由於農民工的流動導致准生證的發放不符合農民工的申請,因此國家一定要在近期改變准生證發放的政策。
而對於網友爭論的焦點:是否應該取消“准生證”,張翼則認為,簡化程序即可,准生證仍需保持。
張翼:由這個40多個部門蓋章這個情況出發減少到輸地化管理,也就是說流動到哪個地方由哪個地方來管理,所以簡化就簡化在把流出地很多的手續轉移到流入地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