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爲患者手術前,先在人體模擬影像上進行操作,預見各種手術風險,使真正手術更加安全。這是記者從2012年全軍外科領域大會上了解到的關於數字醫學發展的最新信息。

12月1日——2日,由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承辦的“2012年全軍外科領域戰創傷、急救、重症、麻醉與復甦專業學術交流會”在天津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全軍外科領域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戰創傷學專業委員會顧問王正國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秦伯益教授等4名院士和600餘名專家代表參加了大會。

本次大會展示了數字醫學、戰創傷研究、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研究、我國十年災害救援醫學研究等學科的最新進展,引起專家學者們高度重視,現場高潮迭起,掌聲不斷,氣氛熱烈。第三軍醫大學副校長張紹祥教授講述的《數字醫學研究概況》是大會的一大亮點。數字醫學的核心是採用數字化高新技術提高臨牀診斷和治療的水平。通過採集健康屍體標本從頭到腳的斷面數據信息,在計算機裏整合、重建成人體的三維立體結構圖像,構建數字化可視人體數據集,爲疾病診斷、新藥開發和外科手術提供形象而真實的模型。

會上,與會專家代表們參觀了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醫學模擬教學基地和武警方艙醫院。參觀後,專家們對該院救援醫學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對天津市救援醫學的發展給予高度評價。

據瞭解,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醫學模擬教學基地面積達3300平方米,設備總值約4000萬元,涵蓋了地震、火災、海嘯、洪水、泥石流、醫學急救等內容。主要利用設備的聲、光、電、紅外感應、壓力感應等超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參觀者的視覺、聽覺和觸覺感知,結合生動新穎的互動內容,增強急救科普教育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讓公衆初步掌握心肺復甦方法及AED除顫器的使用方法,並進行模擬訓練;採取現場觀摩、聽取講座、組織演習等形式,讓公衆瞭解自然災害發生的過程、危害程度及自然災害發生時最好的緊急避險和自救互救方法,強化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達到提高警惕、正確應對、減少傷害、挽救生命的目的。
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還本着“力量編組模塊化、技術設備精幹化、信息傳遞數字化、保障要素集成化、平戰結合一體化”的理念設計的我國唯一一套救援方艙醫院。主要參數性能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救援隊及主要骨幹先後參加國際、國內救援30批次,包括印尼、海地、汶川、玉樹、藏區維穩等大型救援,涵蓋地震、洪災、海嘯、火災、交通事故、山體滑坡、社會安全等災種,均出色完成任務。救援實戰錘鍊了隊伍,爲救援研究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本次會議爲各大醫院從事戰創傷外科、災難救援醫學、急診急救醫學、危重病醫學以及麻醉與復甦學等專業人員進一步瞭解、探討外科領域新成果、總結交流臨牀經驗、促進了多學科協作發展,提高了外科領域聯合救治的整體水平。(記者趙首蕊 通訊員蘭聖勇 尚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