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博士生導師、教授張立豔和她的研究中心繪製的“創新”地圖上,點開每個區域,都能看到諸如“寶坻農民盧景全發明自來水防凍器”“鄭州市民發明逃生傢俱,衣櫃能變成小船”的“草根”發明和創新。目前,這份地圖上已有近30個省市的農村民間創新項目2000餘項,民間創新數據庫已擁有3000多個數據。
從昨日在天津財經大學召開的基層創造力與創新國際會議上獲悉,張立豔教授領銜的天津財經大學創新與創業研究中心,通過這份“地圖”,不僅爲民間發明家們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還爲這些民間創新發明找到了市場。“生物質制炭制氣發生器”“彩金沙畫”等項目如今已得到“孵化”,打開了致富路。中心裏的電話絡繹不絕,每天都有發明者、諮詢者和廠家主動找來,研究中心也成了發明者和市場對接的“紅娘”。
民間創造力其實很強大
“不要以爲農民沒文化,又窮,就沒有創造力。恰恰相反,民間‘草根’孕育着很強的創造力,只是這股力量被忽視了,也缺乏相應的社會支持。這些項目,有的在民間自然流傳,有的則因爲過於分散而沒能傳播起來。”在張立豔眼裏,這股民間的創新力量總是帶給她震撼,也讓她驚歎於農民的創造力。
“每年寒暑假,中心的老師就會帶着學生去搜集這些民間創新項目,對民間發明者進行訪談。現在大家都知道山東壽光的大棚菜很有名,事實上這種冬天不點爐子種菜的技術是瓦房店的一位普通農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明的,這位農民現在還在做着輔導當地人種植大棚菜的工作。”張立豔把對“草根”發明家的探訪稱爲“向農民學習”,她也希望她的學生能和她一樣對農民有感情,能看到民間的智慧。
讓民間創新走上致富路
在財經大學的創新與創業研究中心裏,師生們把整合這些項目當成一件造福百姓的事業來做,希望在知識產權體系的基礎上,探索一種更快更多地發現知識、傳播知識,更多地惠及貧困階層的模式。中心也一直致力於發現、蒐集、記錄散落在民間中的傳統知識和創新項目,並幫助他們搭建實現創業的平臺。“經過大量調研我們發現,青年科學家與老百姓創新和創業關係密切。事實證明,造福社會的事情需要科學家,也需要我們的農民創新者,更需要大學。”張立豔教授指出。
在昨日的會議上,中國、印度、英國、法國、德國、瑞士、韓國、日本、津巴布韋、南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100餘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和基層創新者代表進行了研討。配合本次國際會議的舉辦,一場民間創新展覽活動同時在財大舉辦。(記者劉曉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