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隕石速度遠遠超過人類的“大殺器”,現有技術無法攔截。
俄羅斯隕星墜落,小行星2012 DA14昨晨3點多掠過地球,古巴也遭隕石襲擊,這三位天外來客在不到24小時內接連造訪,引起全人類對“太空轟炸”危險的高度關注。
那麼,美俄等國為何沒能提前觀測到這次隕石造訪地球呢?世界各國能否聯手預警?人類應對隕石墜落的有哪些有效的手段?本報記者連線了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行星天文學家王思潮等專家,請科學家們對相關問題作了詳細的解讀。
為何沒能提前觀測到隕石來襲?因為它又小又“黑”
美國航天局資助的全球性小行星觀測望遠鏡沒有探測到這顆隕石,僅有一顆氣象衛星在俄羅斯隕石俯衝過程中拍了快照。為什麼俄美都沒能提前觀測到隕石的到來呢?王思潮分析說,與俄羅斯隕石有關的小行星相當小,飛近地球前,很暗,小行星觀測望遠鏡很難發現。
據美國密歇根大學天文學教授埃德溫·伯金解釋說,目前望遠鏡並沒有覆蓋全球。在望遠鏡覆蓋的地區中,類似這樣的天體用當前的望遠鏡很難觀測到,當前的望遠鏡主要用來觀測更大的天體,因為較大天體撞擊地球造成的破壞性更大。
昨天凌晨2012DA14小行星近距離掠過地球,有驚無險。杭州第一高級中學的天文指導老師林嵐說,這次小行星掠過地球,杭高天文臺沒有觀測到這種現象,因為在城市中,夜間的燈光很亮,憑借杭高的天文望遠鏡是看不到的。
林老師說,不少隕星本身不發光,只有到非常接近地球時纔可能被觀測到。加之天文望遠鏡只有在夜晚纔能有效觀測,如果隕星白天來襲,天文學家幾乎不可能提前預警。即使更高精度、更強功能的望遠鏡,由於這次墜落的隕石體積相對還是比較小,再加上速度非常之快,也難以定位和捕捉。
繼15日一顆隕石意外墜落俄羅斯後,16日又有報道稱一顆隕石伴隨著極高的速度和巨大的爆炸聲墜入古巴中部西恩富戈斯省的羅達斯小鎮。隕石墜落為何接二連三?王思潮說,較大的隕石每年都會落下約500顆,如果落到海洋或偏遠地區,影響不大,如果落到人口密集地區,影響就大。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仍需繼續調查。
利用激光和核彈能將其摧毀嗎?技術還不靠譜
據美國太空新聞網15日報道,早在俄羅斯隕星事件發生前一天,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菲利普·M·盧賓及其科學團隊14日提出一套應對來襲行星威脅的方案。
這一方案提出的行星瞄准系統英文縮寫為DESTAR,原理是將空間采集到的太陽能,轉化成具有破壞力的激光束射向來襲行星,讓行星軌道發生偏離,甚至直接讓行星在空間“蒸發”。
這一方案依照規模列出4個版本的系統。其中,DESTAR 2直徑大約100米,大小相當於國際空間站,耗資數億美元,需要分批發射,在空間組裝;更先進的DESTAR 4體積是DESTAR 2的100倍,理論上能夠借助太陽能每天發射出巨大能量的激光束,1年內讓一顆直徑500米的行星“蒸發”。
加利福尼亞州立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加裡·休斯認為,方案“並不像電影《星球大戰》般虛幻”,所提出的所有系統組件已經存在,只是現有水平和先進程度尚不如方案預期。
歐洲航天局發言人伯恩哈德·馮·魏厄說,空間天體撞擊地球是“全球挑戰”,需要各國一起尋找解決方案,但有一點確定,好萊塢式的核爆解決方案不具可行性。
針對利用激光和核彈將隕石摧毀一說,王思潮表示,“不現實。墜落時的隕石很突然,很快,難以攔截。核彈摧毀還會傷害人類。”
俄羅斯專家也分析認為現階段跟蹤、攔截隕星實屬“不可能”。
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主任魯斯蘭·普霍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真正解決小行星威脅地球的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以某種方式實施攔截是不可能的。即使未來使用某些系統可以實現攔截,也不會大量應用,因為費用非常昂貴。
人類面對天外來客如何自保?聯手建觀測網
人類在面對天外來客能不能保護自己?國際社會已在作那些行之有效的努力?王思潮說,美國宇航局已開始了新的空間防衛二期計劃,支持8架已有的近地小行星搜索望遠鏡和研究中心、數據中心。與此同時,美國空軍也加緊建造由四臺1.8米口徑組成的全景巡天望遠鏡及快速反應系統(簡稱PS4),它將對全部夜空的地球從過去每兩個月一遍提高到每星期一遍,並有很高的靈敏度和分辨率,預計其效率超過世界上現有全部近地小行星望遠鏡的總和。而且PS4的第一臺望遠鏡將於近期率先投入使用,其餘三臺也將於兩年後完成。這樣對於橫衝直撞的小行星,人類偵察能力將大大提高。
王思潮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的8.4米口徑大型綜合望遠鏡(LSST)也將於2014年投入使用,其效率比PS4更高。除美國外,中國、歐洲、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也開展了對近地小行星的搜索和研究。我國的工作始於1987年,現已在江蘇省盱眙縣建立了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觀測基地,並成功安裝了1.2米施密特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於2006年開始了觀測,發現了一批近地小行星。
“我們要努力在下一次星擊海嘯事件前,預測出與地球相撞的大中型小行星,並用火箭或飛船運載爆炸裝置在小行星附近引爆,以改變其速度和方向,從而打勝這樣一場地球的太空保衛戰,”王思潮說,“小行星撞擊與大地震、嚴重氣象災害等相比,它是人類至今唯一可能避免的重大自然災害。”(實習生 秦亞平 記者 郭雲青/文 林焱挺/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