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天泰小學二年級一班,上課的時候看起來和其他班級並沒有什麼不同。但下了課,35名同學之間會偶爾練習手語,用手語交流。原來,因爲班上一位有聽力障礙的同學,大家開始學習使用手語,希望以此走進、瞭解她及其父母的世界,讓自己的夥伴感覺不再孤單。
全班35個孩子人人都會手語
“澄澄,該去做課間操了,咱們一起走吧。”教室靠窗的位置旁,兩個學生正對坐在課桌前的一個女孩邊說邊比劃着手語。女孩點了點頭,跟着兩個同學一起走出了教室,臉上一直掛着微笑。
相似的一幕,經常會在這個教室內上演。在這個由35個孩子組成的班級裏,不只是患有聽力障礙的澄澄,每個學生都會一些簡單的手語。雖然手語中許多動作很相似,也很難記,但是學生們都會反覆練習,把這當做一門很重要的功課來學習。“學會手語,我們就能和澄澄、還有她的爸爸媽媽交流啦,他們一定很高興。”同桌戴婧怡說道。
他們的第一堂手語課是在今年3月12日開講的。學校特意邀請到了天津聾人學校的老師,每隔一週,就來爲孩子們上兩堂課,利用課餘時間練習手語,也就變成了班主任和學生們的習慣。
“大家都學了哪些手語?”當記者對着全班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時,很多孩子都踊躍地舉起了小手。“我會比我的名字。”“我會比‘謝謝’。”“我會比‘你真棒’。”孩子們邊說邊用手比劃着,還有一位學生一邊打手語,一邊唱起了剛剛學會的《讓我們蕩起雙槳》。雖然會的並不多,但從那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裏,可以看出這些學生對於學手語的喜愛。
因爲愛的理由全班共學手語
兩年前,河北區天泰小學一年級一班迎來了35名新同學。在這一羣稚嫩活潑的孩子中,性格有些靦腆的澄澄,看起來和別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校生活,周圍的小朋友們漸漸發現班主任黃曉麗老師,似乎特別“偏心”澄澄。
“爲什麼高個子的澄澄要坐在前排,我看不見黑板”、“澄澄怎麼可以在耳朵上戴小飾品”,同學們關於澄澄的疑問越來越多,而很多孩子家長也打電話向班主任抱怨。
班主任黃老師這下可坐不住了,“我覺得很有必要向孩子們和家長們解釋清楚澄澄的狀況,這對於她以後的學習生活很重要;徵得澄澄家長同意後,我就以澄澄爲主題開了一次班會”。在這次班會上,孩子們終於知道所謂的小飾品叫助聽器,而澄澄沒有它就聽不到任何聲音。這羣八九歲的孩子似懂非懂,但他們至少明白了一件事:澄澄需要關心和幫助。從那以後,只要是隨堂聽寫、回答問題或是老師說話聲音稍微小些,周圍的同學都會提醒澄澄注意。
而一次意想不到的轉變發生在澄澄的爺爺去世之後。“澄澄父母都患有聽力障礙,家裏只有爺爺能經常和老師聯繫,老爺子去世後,澄澄的家校聯繫越來越困難。”黃老師感到肩上的責任很重,“可以說全校老師都十分關心澄澄的上學狀況,發現這個問題後,校領導決定聯繫聾人學校的老師,特別爲我們班教授手語課。爭取讓同學和老師,能和澄澄以及她的家人進行基本的溝通,我們試圖走進、瞭解他們的世界。”
大家積極溝通澄澄收穫笑容
在黃老師眼中,澄澄是一個善良又努力的學生。剛上一年級時,因爲聽力不好,個子稍高的她被安排坐在第一排。害怕自己擋住後面的同學聽講,她會一直趴在桌上聽課。因爲聽力不好,她在上課時會比其他學生更加專心致志,從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每次考試都是班級的前幾名。“但是開始她很自卑,不願意和其他同學說話,臉上也很少有笑容。”對於這個特殊的學生,黃小麗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自從大家開始學手語之後,和她的交流多了,她也更加愛笑了。”
對於澄澄的變化,她的奶奶馬家玲更有發言權:“去年11月她爺爺過世後,澄澄情緒很低落,在家裏和我們的交流也少了。現在只能靠她父母接送澄澄上下學,但他們又都是聾啞人,要從老師那裏瞭解澄澄的情況也很困難。我們全家都因爲這個操了不少心。”但兩個月前的一天,平時都是面無表情的澄澄忽然帶着笑臉回家,“我一問才知道,原來那天他們同學和老師學了手語,很多學生看到了澄澄媽媽,都用手語跟她問好,澄澄高興得不得了。”
從那天起,澄澄的世界改變了。同學們爭先恐後比着手語,向她重新做着自我介紹;下課時也有夥伴來跟她討教更多的手語動作;她的爸爸媽媽來到學校,會有同學主動跑過去問好……“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們都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手語,讓澄澄明白大家永遠和她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讓她感到集體的溫暖。”黃小麗告訴記者。新報記者王月焜實習生高若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