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7月1日《老年人權益保護法》開始實施後,“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隨後,網上商城“代看望老人”服務應運而生,關於“代看望老人”的爭議一直沒斷過。到現在已經實施一個月了,“代看望老人”服務是否有市場?這項服務的前景又如何呢?帶着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天津市第一家推行此服務的“精心養老院”。
“我們從事多年的老人服務工作,所以非常瞭解老人的心情和子女的心情。目前,老人們基本不缺錢、生活條件也能滿足,但是老人需要的關懷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陪伴、關懷,失能老人還需要照顧。而作爲子女,平時工作忙,沒時間照顧老人,並且習慣性的給老人錢、買東西給老人,在大家看來,物質上的給予更加省心、省事。”精心養老院院長李樹敏說,子女也是很想照顧老人,也有這份孝心,只是沒有時間,所以我們推出這個服務,是想替子女多給父母精神上的關懷。

記者在淘寶網上輸入“代看望老人服務”,發現上百家網店都在提供這項服務,大部分成交量均爲零。隨後記者打開天津的一家“代看望老人”的網店——精心養老院。該養老院打出“爲各地政府分憂,替天下兒女盡孝”的口號,主要服務內容包括陪聊、代購、送禮物、做家務、代辦生日餐等等,甚至還打出包月服務。
據瞭解,精心養老院的網上“代看望老人”服務,是依託於“海河志願者”——這個以退休老人爲主體的志願團隊,以志願服務爲主,所以收費相對低廉。“自開通網上服務以來,諮詢的人特別多,主要問我們的服務是不是有資質認證?有什麼保障?服務質量如何?現在我們網上成交的服務記錄,主要是大家通過熟人介紹,口口相傳的形式完成的,單純通過網絡購買服務的基本沒有。從諮詢來看,我們這個服務是有一定的市場,如何消除市民的疑慮成爲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我們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制定一些行業規範以及頒發一些行業資質,這樣能讓消費者更安心。”李樹敏說。

自從“代看望老人”服務出現以來,網友的爭論從未停止,主要集中在,“付費的親情”如何得到大家的認同?怎麼增加消費者的信任?代替子女看望老人,能不能滿足老人的需求?對此,海河志願者韓家瑞說,“我們的志願者主要是由退休人員組成,這些人也即將步入老年,所以對老人的需求比較瞭解,和他們也有共同話題。另外,我們的服務只是針對那些沒辦法在身邊盡孝的子女,比如長期在外地或者國外生活的子女,讓他們常回家看看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陪老人聊天,幫老人做家務,在老人過生日的時候,給他們做頓飯或者舉行個生日Party,有人陪伴總比沒人要好。另外,對於父母和子女關係不好的家庭,通過我們第三方的服務還能充當調劑作用。”
“我們志願者參加這個服務,主要是對如今養老模式的一個探索。”韓家瑞說,他兒子現在加拿大,所以“養兒防老”對他來說不太現實,而中國的社會養老模式還未形成,所以,現在他們進行養老模式的探索,也是爲自己未來的養老鋪路。

對此,農工黨天津市委員會原專職副主委、法學教授陳淑珍認爲:“隨着‘常回家看看’立法,社會上出現了純商業性的或者志願性質的‘代看望老人’服務,這是我們社會養老服務的一個進步,如果雙方自願並且有一定的合同保障,這種交易在法律上是允許的。對於子女在國外或者外地的父母來說,有人看望總比沒人好,社會需求推動了新生事物的產生。但是,這種服務不能‘一刀切’,有些父母只是需要來自子女的精神慰藉,這樣子女可以把父母接到身邊,或者通過打電話、視頻、微信等方式讓父母接收到來自子女的關懷。另外,目前網上交易的‘代看望父母’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社區居委會能組織志願者經常看看空巢老人,一方面能給老人慰藉,另一方面安全、可靠。”(記者董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