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特有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歷史條件下,津城產生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津味兒文化特色,來天津的游客都想親身感受下天津當地民俗。來津務工的河南人釗海靜,用自己的雙手,憑借著手中的面團,捏出了天津風土民情的面塑。
釗海靜捏面人是自學成纔,他一邊摸索一邊創新,為了捏出更細膩的面塑,他自創面塑工具,拔子、S形眼刀……,這些工具讓他能夠輕松完成眼、鼻、口、衣紋等面塑過程中的繁瑣工序,讓面塑更加生動形象。
記者在釗海靜的面塑工作室看到,今年34歲的他正在“忙活”著手中的面人。提起自己和面塑的緣分,釗海靜告訴記者:“小的時候,總是有人在街上背著木箱、挑著扁擔,吆喝著‘捏面人嘍’,我們一群小孩子都會圍著看,這已經是我們童年的記憶了。後來,我來天津打工,在一家酒店餐廳做食品裝飾工作,進行食品雕刻,但因為是食品,保存性很差,我就想起了小時候的面人,於是就開始練習用面捏出各種形狀的物件。自2002年開始捏面人,至今已有十一年了。”
釗海靜說,自己起初只是捏一些動物、吉祥物之類。隨著在天津生活的時間越來越長,對這裡的感情越來越深,他就琢磨著通過面塑,留存天津的一些風土民俗。於是他就走訪天津具有特色的地方,尋找天津民俗,回到家就把看到的人和事用筆畫下來,然後進行制作。“看,這是楊柳青年畫中的‘年年有餘(魚)’。”這時,一個栩栩如生的大胖娃娃懷抱大魚的面塑就呈現在記者眼前。除了這個具有代表性的楊柳青年畫的面塑外,記者還看到了天津人過年、逛廟會的成套面塑,充分展現了天津自古喜好團聚與熱鬧,鍾情年節時令的城市性格。
從事面塑十餘年來,釗海靜創作了300餘套作品,大小物件不計其數。為了能夠通過面塑反映天津民俗風土,讓人更細致地品出“津”味兒,釗海靜告訴記者,他還將陸續創作反映天津新貌的作品,將他這個外地人眼中的天津之美展現給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