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應該停止對日本施壓”,英國《金融時報》26日刊發以此爲題的社論,這一立場引發英國國內外衆多網民的熱議。許多人認爲,文章的觀點有失偏頗,更多的是站在日本的立場上說話,而且關鍵是,文章所有的論述和結論都是基於一個錯誤的前提。釣魚島原本屬於中國的,卻被作者“張冠李戴”。
這篇社論認爲,中日之間圍繞釣魚島爭端的危險升級,中國宣佈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做法,看上去會增大中日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文章說,圍繞該島嶼的主權爭議可上溯到19世紀末,中國說日本在戰爭中竊取了該羣島,日本政府則堅持認爲,是日本發現該羣島無人居住,隨後在1895年將其合法納入了本國版圖。文章稱,中國這種做法十分愚蠢。不管中國政府是否樂意,爭議羣島已經被日本管理了100多年,中國眼下正試圖通過恫嚇改變現狀。
對此,有網友在《金融時報》英文網站留言稱,“英國人善於玩僞善遊戲,他們真的相信這種遊戲。照此邏輯,任何被盜或被搶的藝術品或其他東西,20年、50年或100年之後都應該屬於小偷或強盜所有?”你可以這樣告訴這些東西的真正主人“不管你喜歡與否,你的東西被偷已經有50年了,因此它不再屬於你了。”
很多讀者認爲文章非常令人失望的原因之一,是《金融時報》沒有站在客觀立場上,而是因爲意識形態的好惡,而故意忽略了客觀事實。一名網友質問,“近期防空識別區的爭議,爲什麼貴報沒有注意到日本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將防空識別區劃到中國家門口?這纔是流氓行爲啊。面對一個對過去錯誤百般抵賴的鄰居,中國政府的行爲只不過是保護百姓而已”。
在《金融時報》的文章看來,中國政府似乎“想迫使日本政府承認該島的主權存在爭議”,而日本對此並不接受。文章還強調說,如果中國政府如此確信國際法站在自己這一邊,它應該尋求將爭端提交國際仲裁。針對這一觀點,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專家沈逸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作爲一家英國報紙,《金融時報》在社論中說出這樣的觀點,已經超出了一個媒體所應持有的立場。中國以前相信用國際法來解決被佔領土問題,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爲戰勝國的中國,在領土問題上得到的只有一次次被傷害。中國還要再次重蹈覆轍?所以中國沒有必要退回去走以前的老路,作爲老牌世界強國,那時候也沒見英國主持過正義。日本這個一直在二戰問題上沒有徹底認錯的特殊國家,仍然竊占中國的釣魚島,這本身就有着美英在背後支持的原因。
一名網友評論道,英國《金融時報》的觀點不合邏輯。海牙國際法庭只起訴非洲領導人犯有戰爭罪。小布什和布萊爾呢?不要期望太高。
爲了與《金融時報》探討這篇文章的觀點,以及詢問該報對中外網民熱議作何迴應,《環球時報》記者打了多個電話才聯繫到該報。對方說,沒有想到文章會得到如此大的反應和熱議,也沒有想到那麼多網友對文章表示不滿,其實文章的出發點是希望不要看到釣魚島爭端持續升溫,更不想讓這一問題演化成地區衝突,中日雙方都可以冷靜下來,通過對話和談判理智地解決這一爭端。這位要求不透露其姓名的工作人員說,這只是他個人的看法,並不代表《金融時報》編輯部。
沈逸表示,《金融時報》說通過國際法來解決領土爭端,那爲什麼在馬島問題上英國不採取訴諸國際法的途徑,而是組織艦隊遠征阿根廷,用武力解決問題?作爲一家媒體,它有評論的自由,但是讀者也有自己的分辨能力。西方媒體想用輿論來迷惑受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環球時報駐英國特派記者 黃培昭 本報記者 胡錦洋 陳宗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