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一大早,天津市檔案館裏倍兒熱鬧,天津方言語音建檔的報名者們——220餘位老天津人齊聚一堂,聆聽了方言知識講座。
專家來講座 天津話很講究文化
對於天津方言與普通話的區別,天津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張健昌教授介紹說,從聲母方面說,普通話用zh、ch、sh作聲母時,天津話一般分別用z、c 、s代替,天津話讀“中國”爲zōng;再如普通話用r作聲母時,天津話一般用“i”代替,“人”天津話讀yín;肌肉,天津話讀yòu等等。從韻母方面說,普通話bo、po、mo、fo音節中的韻母o,天津話用e代替,比如波浪,天津話讀bē等等。
“天津方言在文化上很有講究。”建檔專家組組長、天津師範大學譚汝爲教授說。“天津話有四種文化特質。首先是俚俗,如‘山藥豆子’,屬於嘲弄或謾罵,指性情乖僻或倒黴上當的人。‘今兒個我要是贏不了你,我是山藥。’還有,天津說話簡潔,惜字如金,比如冰糖葫蘆,甚至簡化爲‘堆兒’。天津單音節動詞也格外多,比如崴泥簡化成‘崴’,栽面簡化成‘栽’等,此外還有‘改’‘扯’‘貧’等。天津話還體現了市民文化與商埠文化的融合,比如高英培名作《不正之風》,就使‘二姨父——甩貨’這個當代俏皮話產生了。”
譚教授說了一個天津人敘述事件“求簡”的例子,說倆人打架,“起頭,兩人逗,後來惱了,廣起來了,搋起來了,腦袋開了,最後被派出所猴起來了。”
這些通俗風趣又“親民”的天津“土話”小段子,吸引臺下的聽衆一會兒笑一會兒又情不自禁地小聲跟着念起來,很有共鳴。
現場秀絕技 展天津語音風情畫
截至目前,經審覈合格的報名者達220多人。在報名參賽者中,不乏夫妻倆一起報名上陣。年齡下限放寬後,更有30餘歲的年輕人也前來報名。而75歲的年齡上限也被打破,幾位80餘歲的老人也將參賽。據悉,天津的兩位“吆喝大王”和“叫賣大王”也已報名。
講座之後,報名者們現場秀絕技絕活,用快板書、老吆喝等等展示了天津的方言。
作爲天津特有的“老聲音”,不少人現場表演老吆喝。“賽梨不辣的青蘿蔔”“賣蹦豆,到口酥的蹦豆,越嚼越香酥哇。介是甜蹦豆,那是鹹蹦豆,去要錢來買蹦豆。”“江米藕(讀nǒu),吃切糕,沒有核兒喂!”一時間,賣豆腐的、賣蠶豆的、賣大果仁的、賣五香驢肉的、賣烏豆的……老天津的吃的喝的各種吆喝聲在廳內迴盪。
倆大爺喊起小時候在老西頭聽過的一些吆喝聲,是那麼逼真,很富有感染力,“‘稱白鹽啦!’聲音比較低沉,因此老天津的吆喝聲不在聲高,在於韻味,前面常帶虛詞。此外還有賣醋的,‘打好——獨流醋喂。’”
住在李家園的王大爺,他小時候在當地聽到的砸夯號子,現在已沒有幾個人知道了。“東姜井的獅子呀,嘿喲哈!西姜井魏和李的塔,喲嘿喲哈!李家園的腰鼓,嘿喲哈!亂打鑔,喲嘿喲哈!”
李大姐則帶來自己家傳的幾條俏皮話,“我家當年住老南市,我媽教我了幾個俏皮話:‘老太太趕電車——別吹了!’‘土地爺掏耳朵——崴了泥了!’”記者發現,加上譚教授講座中提到的“趙老二扛房檁——頂這了!”“大德祥改祥記——缺了大德了!”等,原來天津的市井俚語大多在俏皮話中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