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化
受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德國的18世紀文學走向頂峰。歌德、海涅、席勒、萊辛和格林兄弟都是傑出的代表。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有托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貝托爾特·布萊希特。作家海因裡希·伯爾和貢特·格拉斯分別於1972年和199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德國有3000多座博物館,收藏內容十分豐富。此外,每年都舉行各種藝術節、博覽會和影展等。法蘭克福和萊比錫是德國圖書出版業中心。德國圖書出版量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佔第二位。
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如貝多芬、巴赫、門德爾松、瓦格納等。柏林愛樂樂團更是享譽世界。
教堂、宮殿和古堡德國重要的文化遺產。
德國人時間觀念比較強,無論是在商務上還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國人注重准時。德國人重視商業信譽,一般不輕易更換合作伙伴。
【名勝】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柏林市區著名的游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征。公元1753年,普魯士國王弗裡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築共有14座城門的柏林城,因此門坐西朝東,弗裡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國王家族的發祥地勃蘭登命名。初時此門僅為一座用兩根巨大的石柱支橕的簡陋石門。1788年,普魯士國王弗裡德利希·威廉二世統一德意志帝國,為表慶祝,遂重建此門。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並於1791年竣工。重建後的城門高20米,寬65.6米,進深11米,門內有5條通道,中間的通道最寬。據史書記載,中間的通道在1918年德皇退位前僅允許皇族成員行走。門內各通道之間用巨大的砂岩條石隔開,條石的兩端各飾6根高達14米、底部直徑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為使此門更輝煌壯麗,當時德國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裡德·沙多又為此門頂端設計了一套青銅裝飾雕像:四匹飛馳的駿馬拉著一輛雙輪戰車,戰車上站著一位背插雙翅的女神,她一手執杖一手提轡,一只展翅欲飛的普魯士飛鷹鷲立在女神手執的飾有月桂花環的權杖上。在各通道內側的石壁上鑲嵌著沙多創作的20幅描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跡的大理石浮雕畫。30幅反映古希臘和平神話『和平征戰』的大理石浮雕裝飾在城門正面的石門楣上。此門建成之後曾被命名為『和平之門』,戰車上的女神被稱為『和平女神』。
◆無懮宮(Sans Souci Palace):位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部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宮名取自法文原意『無懮』(或『莫愁』)。無懮宮及其周圍的園林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1745—1757年)時期仿照法國凡爾賽宮的建 築式樣建造的。整個園林佔地290公頃,座落在一座沙丘上,故也有『沙丘上的宮殿』之稱。無懮宮全部建築工程前後延續了約50年之久,為德國建築藝術的精華。無懮宮前是平行的弓形6級臺階,兩側由翠綠叢林烘托。宮殿前的大噴泉 是用圓形花瓣石雕組成,四周用『火』、『水』、『土』、『空氣』4個圓形花壇陪襯,花壇內塑有神像,尤以維納斯像和水星神像造形最為精美、生動。據說,整個宮內有1000多座以希臘神話人物為題材的石刻雕像。正殿中部為半圓球形頂,兩翼為長條錐脊建築。殿正中為圓廳,門廊面對一座大噴泉。瑰麗的首相廳的天花板裝潢極富想像力,四壁鑲金,光彩奪目。室內多用壁畫和明鏡裝飾,輝煌璀璨。宮的東側有珍藏124幅名畫的畫廓,多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荷蘭畫家的名作。在無懮宮的花園內有一座六角涼亭,被稱為中國茶亭。茶亭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傘狀圓形屋頂、上蓋碧瓦、黃金圓柱落地支橕的建築結構。亭內桌椅完全仿造東方式樣制造。亭前矗立著一只中國式香鼎。據說當年普魯士國王常在此品茶消遣。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位於德國 科隆市中心的萊茵河畔。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廳高43.35米,頂柱高109米,中央是兩座與門牆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這兩座157.38米的尖塔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蒼穹。整座建築物全部由磨光石塊砌成,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多平方米。在大教堂的四周林立著無數座小尖塔,整個大教堂呈黑色,在全市所有的建築中格外引人注目。
◆波茨坦會議舊址——西席林霍夫宮
西席林霍夫宮坐落在柏林西南哈韋爾河畔的波茨坦市,始建於1912年,竣工於1917年。它是一座赭牆紅瓦的建築,共有5個內院,175間房子,由威廉二世所建,後被一富商購得改為別墅。因《波茨坦協定》在此簽署而聞名遐邇。1945年7月至8月,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在此舉行會議,謀求解決同盟國之間在如何分享戰爭的勝利果實及戰後和平安排等問題上出現的一系列矛盾。7月26日,發布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簽訂了有關處理戰後德國原則的《波茨坦協定》。 >>
◆世界遺產——穆斯考爾公園
穆斯考爾公園(德國公爵皮克勒公園),位於德國和波蘭交界處的巴德穆斯考小鎮。2004年7月在蘇州舉行的第28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最古老的哥特式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始建於公元4世紀,是德國最古老的哥特式教堂。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名人】
◆康德(1724-1804):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除講授物理學和數學外,還講授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火器和築城學、自然地理等。18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關於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原則的明確性研究》(1764)、《把負數概念引進於哲學中的嘗試》(1763)、《上帝存在的論證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視靈者的幻夢》(1766)檢驗了有關精神世界的全部觀點。1770年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同年發表《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圍內的宗教》出版後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曲並蔑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於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但1797年國王死後,他又在最後一篇重要論文《學院之爭》(1798)中重新論及這一問題。《從自然科學最高原理到物理學的過渡》本來可能成為康德哲學的重要補充,但此書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歌德(1749-1832):德國詩人。生於萊茵河畔法蘭克福一個富裕市民家庭。1765年入萊比錫大學學法律,但更醉心於藝術和自然科學,1770年轉入斯特拉斯堡大學,深受盧梭等先進思想影響。次年結束學業,回到故鄉當律師,但主要精力卻在文學創作。從1775年,他在魏瑪公國從政十年,任魏瑪公國樞密院顧問,主張改革,但未實現。歌德一生勤勉寫作,確立了他作為世界大作家的地位。其作品數量之大達到驚人地步,《歌德全集最後手定本》達40冊,他逝世後的補充本《歌德遺著》達20冊。寫有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代表作詩劇《浮士德》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著作。
◆貝多芬(1770—1827年):德國作曲家。生於波恩城,自幼隨父學鋼琴。1787年曾經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紮特。1792年定居維也納,從事教學、演出和創作。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反動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征,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其主要作品有《第三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以及《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
◆黑格爾(1770-1831年):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生於德國南部斯圖加特的一個紳士家庭。1788—1793年在圖賓根神學院學習,畢業後當過六年家庭教師,後在紐倫堡中學當校長。1816年任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學校長,1831年死於霍亂。主要著作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等。
◆海涅(1797-1856年):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侖戰爭。1815年拿破侖兵敗後,曾在銀行工作。1819年後,曾在波恩大學、格廷根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在柏林時結識法恩哈根·封·恩澤夫婦以及作家沙米索、富凱等。恩澤夫婦家的文學沙龍是柏林的文學中心。在它的影響下,海涅的第一部《詩集》於1821年在柏林出版。1823年發表《悲劇——抒情插曲》。1824年1月重返格廷根大學學習法律,並繼續寫詩,完成了《還鄉集》。1825年獲法學博士學位。《還鄉集》增訂後與《哈爾茨山游記》和《北海紀游》中的第一部分組詩,於1826年匯編為《旅行記》發表,引起強烈的反響。1827年《旅行記》第2卷出版。從英國旅行回到漢堡後,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之前發表的大部詩歌,奠定了海涅作為傑出的抒情詩人的地位。1829年《旅行記》第3卷出版。以後海涅陸續發表了《法蘭西現狀》、《論法國的畫家》、《德國近代文學史略》、《路德維希·伯爾納,亨利希·海涅的備亡錄》、《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文章和詩歌。1848年5月完全癱瘓,他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寫作,口授完成詩集《羅曼采羅》,於1851年出版。後還寫了一些散文作品。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
◆門德爾松(Mendelssohn,1809-1847):1809年2月3日生於德國漢堡,父母均為猶太人。12歲開始創作,17歲即完成《仲夏夜之夢序曲》,21歲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為這位音樂之父的作品得以復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27歲在萊比錫任指揮,1843年創辦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38歲時即病故。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作品風格溫柔舒適、優美恬靜、完整嚴謹、極少矛盾衝突、富於詩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響曲《蘇格蘭》、《意大利》,序曲《芬格爾山洞》,《平靜的海與幸福的航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序曲》是音樂作品中最早描寫神仙境界的。他還獨創了『無詞歌』的鋼琴曲體裁,共八冊四十八首,形象生動多姿,是早期標題音樂的代表。以他為中心的萊比錫樂派對十九世紀德國音樂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瓦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1813年5月22日生於萊比錫。自幼喜愛貝多芬、莫紮特和韋伯的音樂,自學鋼琴和作曲。同時,也受莎士比亞、歌德、席勒的戲劇影響,15歲時就寫了一出5幕的詩悲劇,晚年又受叔本華、尼采甚至弗洛伊德等哲學家的影響。1833年夏天在維爾茨堡擔任歌劇指揮,並開始歌劇創作。1840年寫成《黎恩濟》,1841年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劇代表作《漂泊的荷蘭人》。1843年被任命為德累斯頓宮廷歌劇院指揮。1845年演出他根據德國傳說所作的《湯豪塞》。1849年後,在國外流亡15年。1875年完成了《指環》的全部寫作,並於1876年8月在新落成的拜羅伊特劇院上演,獲極大成功。其著名的作品尚有《羅亨格林》、《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紐倫堡的名歌手》等。其著作有《論德國音樂》、《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作品》以及《歌劇與戲劇》等。1883年2月13日逝世。他的音樂戲劇的舞臺作品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特點是都是由自己創作的(包括情節、人物、劇詞、表現方法和音樂)。他對音樂形式本身從不感興趣,只把它作為情感的和心理的表現手段而已。他徹底改革了作曲的技術,從而對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並導致表現主義音樂的形成。
◆馬克思(1818-1883年):1818年5月5日出生於德國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一個猶太人律師家庭。1835—1841年,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攻讀法學,得哲學博士學位。1842年任萊茵報主編,1843年和燕妮結婚並遷居巴黎。1844年和恩格斯會見,合著《神聖家族》(1844年)、《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年)。1847年11月出席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1848年2月發表與恩格斯合寫的《共產黨宣言》;1848年歐洲革命爆發後回到德國,創辦《新萊茵報》;1840年被驅逐出普魯士,先到巴黎,後定居倫敦;1864年在倫敦創立『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領導國際工人運動,開展反對機會主義的斗爭。1883年3月14日與世長辭,和先他兩年逝世的夫人燕妮一起,安葬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 馬克思故居的特別紀念
◆恩格斯(1820—1895年):1820年11月28日出生於德國普魯士萊茵省巴門市一個紡織工廠主家庭。1837年中學還未畢業,就到不來梅一家大貿易公司經商,1841年在步兵炮團服兵役,同時在柏林大學聽哲學課,參加了青年黑格爾派小組。1842年9月到英國曼徹斯特其父與人合營的企業工作。1844年在巴黎與馬克思相見,並於當年合著《神聖家族》。1845年出版《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同年春遷居布魯塞爾,與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1848年2月又共同發表《共產黨宣言》。1848年德國革命爆發,曾親自參加武裝起義。1850年11月重返英國經商,在經濟上支持和幫助馬克思。參加創建和領導第一國際的工作。1877-1878年寫成《反杜林論》;1885年整理出版了《資本論》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1889年領導建立第二國際。1895年8月5日在倫敦病逝。 德國恩格斯故居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從上至下』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俾斯麥於1815年4月1日出生於普魯士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雪恩豪森莊園一家大容克貴族世家。幼時受過良好教育,曾經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歷史和外語。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斗。畢業後服兵役。俾斯麥體格強壯、個性粗野,為了追求目標可以不擇手段,持現實主義態度。1839年以後,他回到自己的領地,經營莊園經濟,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進農具,作物輪種,進行商品生產。1847年,俾斯麥成為普魯士議會議員;1851—1858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公使。1862年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極力推行『鐵血政策』,主張通過戰爭,由普魯士統一德國。他相繼發動了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戰爭,逐步實現了德國統一。1871年俾斯麥出任新成立後的德意志帝國宰相,並受封為公爵。此後的20年間,他權傾朝野。對內加強普魯士和帝國政府的權力,促進容克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和經濟收益,鎮壓工人運動;對外采取現實主義態度,爭霸歐洲,並向海外積極擴張,他本人成為19世紀下半期歐洲政治舞臺上的風雲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辭職,回到莊園。1898年去世。
◆貝爾托·布萊希特:1898年2月10日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省奧格斯堡鎮。年輕時任劇院編劇和導演。曾投身工人運動。1933年後流亡歐洲大陸。1941年經蘇聯去美國,但戰後遭迫害,1947年返回歐洲。1948年起定居東柏林。1951年因對戲劇的貢獻而獲國家獎金。1955年獲列寧和平獎金。他一直從倡導歌劇改革入手,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史詩劇實驗,特別吸收中國戲劇藝術經驗,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表演方法。他的主要戲劇理論著作有:《梅辛考夫》等。代表性劇作有:《母親》、《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伽利略傳》等等。
◆海德格爾當代德國哲學界最有創見的思想家、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
海德格爾在《形而上學導言》中,將對人類生存的研究看作現實的根本原則。他是當代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本體論學者。其重要著作還有《存在與時間》《什麼是形而上學》等。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爾逝世,享年87歲。這是海德格爾的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