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隨着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老年人如何養老的問題成爲了社會熱點。爲了推動養老服務,今年本市將重點推動市20項民心工程養老服務項目建設,新建老年日間照料中心100個,在中心城區各建1所老年社區配餐服務中心,實現中心城區配餐服務社區覆蓋率75%。另外,實現市級國辦養老機構覆蓋市內六區,並建立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站)達694個、農村社區綜合性服務中心1257個。

據瞭解,新建示範性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的規模,建築面積一般不低於300平方米(包括與社區服務設施共用部分),設有“五室一校”——休息室、文體活動室、閱覽室、健身康復室、醫療保健室及老年人學校。配建的社區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和活動室規模,一般不低於150平方米(包括與社區服務設施共用部分),設有“四室一校”——休息室、文體活動室、閱覽室、醫療保健室及老年課堂。今年20個新建示範性社區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市內六區每個區完成1至2個,其餘區縣各完成1個。
社區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建成後,將會讓老人得到生活照料、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務,爲日間家裏無人照料能夠“走出來”的老人提供就餐、看護、休息等服務,同時設立社區爲老服務熱線,對不方便出門的老人上門服務。據瞭解,社區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將實行無償、低償、有償服務相結合:對轄區內享受政府居家養老服務補貼的老年人,按照有關政策提供無償服務;對低收入老年人,按照低於市場的價格提供低償服務;對其他老年人,按照市場價格提供有償服務。

爲了更好地完善日間照料中心,天津市把和平區五大道街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作爲試點,現在該中心已經運營一段時間,它的建立不僅解決了五大道地區老人養老問題,也標誌着社會養老模式有了全新的探索。五大道街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位於沙市道與貴州路交口附近,輻射周邊的福林裏、育文坊等多個社區,規劃了醫療保健室、居家休養室、綜合活動室、社工站、暢心雅苑、社區食堂等六大功能區。其中,醫療保健室配置了心電圖儀、血糖儀、製氧機等必要的醫療設施設備,可以提供基本醫療保健、健康管理服務等。
記者在五大道街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看到,這裏的社工在爲一位老人穿衣。社工呂瑋向記者介紹說:“我們的服務特色就是專業化,這裏的全科醫生、大廚,都是來自的專業人員,每天爲老人提供服務的也是在民政部註冊的專業社工與心理諮詢師,能在飲食起居等各個方面給老人提供專業化的護理服務。”

該中心提升改造後,實行“日託制”的全新服務模式,子女可以每天早上七點鐘將老人送來日間照料中心,下午五點半接回家,收費標準爲40元/日(含午飯)。負責中心運營的勁鬆養老院主任戴開寶向記者介紹,現在日間照料中心已經試運行2個多月了,這裏一切以老人需求爲出發點,爲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照料。隨着養老事業的發展,更多的老年人會在社區尋求照料,作爲試點,照料中心引入了勁鬆護養院以及勁鬆助老福祉中心這兩個專業社區組織推動運營,讓服務團隊更專業化。採取社工+護工+志願者參與的模式,讓老人得到身、心的照料。
88歲的趙玉敏就是受益者。“我沒事就去照料中心,不願意給子女添麻煩,去了照料中心和那個老人一起聊天心理很舒暢,而且這的設施齊全,有護工,讓我很有安全感。”趙玉敏告訴記者。而對於照料中心的費用,她表示,費用比較合適,比在外面僱一個保姆強,在這裏和同齡人互相溝通,時間過得很快,只是有時候她的腿腳不好使,怕麻煩子女接送。

戴開寶認爲,日間照料中心應該一方面突出養老服務,一方面進行平臺化運營,在機構內服務老人,機構外進社區,讓服務更專業化,推進社會實體化運作、轉型,通過政府購買或者補貼的方式引入社會專業化組織進行運營、管理。它應該以爲老服務爲基礎,而不是老年人眼中的“活動中心”。
目前,日間照料中心共有7名行動不便的老人,周邊30名老人會在這裏吃午飯,日間照料給老人們帶來了便利,也讓他們感受到在社區這個大家庭養老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同時,照料中心還對老年人進行心理干預,不定期的進行健康、生活講座,有意識的引導老人進行活動。
據瞭解,到2015年,天津將基本形成“973”的養老服務格局,即全市老年人口中,97%老年人居家養老(94%老年人依託社區日間照料服務設施分散居家養老,3%老年人在老年宜居社區集中居家養老;3%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養老,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內容多樣化、適宜老年人需求、具有天津特色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而更多的人傳統觀念是在家養老,那麼日間照料中心就起到了家的作用,讓老人在社區就能享受到養老服務。
同時,記者瞭解到,目前,社會工作者還是不是政府購買服務,工資標準還未到達天津市普調後的標準,如何保障社會工作者的利益、如何能滿足這97%老年人居家養老的需求,需要通過實踐尋求更好的養老體系才能真正實現讓老人在“家”養老的需求。(記者趙首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