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老年綜合病房:溫暖的家庭式服務

河西區賓館路5號,是一座6層高的樓房。這裏,每天都十分安靜。這裏,每天都重複爲延續生命的努力和臨終關懷的溫情。這裏有生命即將結束的病人,有家屬放棄的親人,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和陪伴下,很多老人在這裏有尊嚴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
一切爲了病人,在這裏被付諸於醫護人員的行動中。80多歲的曲大爺患有腦梗後遺症,住在這裏三四年了。老人因爲上消化道出血,每年都要出現三四次大吐血,發病往往是在夜裏。以往出現緊急情況,家屬都會送老人去大醫院。前不久的一個週六,夜裏老人再次出現大吐血,血壓脈搏不斷下降,家屬不想再來回跑,希望在病房搶救。病房醫護人員放棄休息,全力以赴,展開了一場搶救會戰,經過21個小時的努力,終於將老人從死神手中搶救過來。後來和大醫院給出的治療用藥對比,完全一致。像這種突發狀況,對於老年病房的醫護人員則已經是習以爲常了。病人發病常常出現在夜裏,因此夜班護士每隔一小時就要巡查一次病房,對於重症患者則是半小時一查房。10名醫生、16名護士,面對80位老人,工作量可想而知。
醫生們從早晨交班開始,查房、醫囑、治療,約見家屬交代病情、書寫病例,收治、搶救病人;護士們推着治療車,一間間病房輸液、打針、口腔護理、霧化吸入、一遍遍地巡視病房……他們沒有小長假、沒有黃金週,就是正常休息時遇到突發情況,病房一個電話,大家都是二話不說趕回單位。需要加班,大家都搶着“我加我加”,提到這些,病房護士長樑慧特別感慨:“加班都是義務的,但是沒有一個往後退的,我們的團隊特別可愛。”46歲的魏靜多年從事護理工作,每一次新人上崗,都是魏大姐帶教,從細節上逐一嚴格規範。她的母親因腦梗臥牀多年,她都是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孩子考大學、手受傷,她也從沒請過一天假,“人少,我歇了,別人怎麼辦。”
老人們在這裏得到的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老人有了不舒服,醫護人員第一時間“一呼百應”,家屬們都自愧不如。用護士長樑慧的話說,“從頭頂到腳趾我們都管到了。”每天早晚,每位老人都是從頭擦到腳,兩小時一翻身、拍背,這麼多老人,沒有一個褥瘡,房間裏沒有任何異味。每位老人的牀頭還有一個資料卡,明確具體時間該吃什麼、水的用量、飲食禁忌、護理重點……重症病牀上還會有朵小紅花,提醒每位醫護人員更精心些。難怪很多家屬對樑慧說:“住你們這兒太省心太放心了,什麼都不用我們管了。”醫護人員用真誠的服務,解決了患者的病痛和家屬看護不便的難題。
病房以老年慢性病人居多,他們很多處於植物生存狀態,需要細心、耐心地照顧。醫護人員將愛和親情融入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根據病人特點,做到“三多三及時”,即,多一些微笑、多一句解釋、多一份關心;及時巡視、及時溝通、及時幫助。每天晨會後,護士們和老人們面對面地交流,很多病人意識不清,已聽不懂她們的話,她們不厭其煩地問候“爺爺”、“奶奶”、“您晚上睡的好嗎”、“您冷嗎”……親切的話語,給老人們如沐春風般的溫暖。很多老人感受到這濃郁的親情,靠僅存的意識向她們示意微笑。那一刻,大家感到了自己的價值。爲了讓患者住得溫馨,讓家屬住得安心,老年病房的醫護人員提出“家庭式服務”的口號,讓親情融入日常工作。怕老人寂寞,她們買來半導體;爲調整病房的氣氛,她們買來毛絨玩具;爲了美化環境,她們用盆景裝點病房,變換牀單的顏色;春節時,貼上福字吊錢兒,營造家的氛圍;有的老人兒女在國外,常年無人探望,她們視老人爲親人,剪頭髮、修指甲,將水果做成果汁一勺一勺地喂到老人嘴裏;有的患者家庭困難,她們就買了慰問品去家裏看望……溫情服務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讚揚。面對生活困難的患者,醫護人員及時伸出援手,捐款捐物、減免住院費用。有位從大興安嶺來的病人,因家境貧困只帶了2000餘元,住院期間醫院爲他減免了醫藥費,併爲其兒女買衣買飯,出院時幫他們買火車票,病人的兒女感動得跪下。
這些年,老年病房不斷提升綜合技術水平,中心聘請三級醫院主任醫師定期查房、臨牀指導,還根據病情隨時預約相關專科主任醫師會診解決疑難問題。根據長期臥牀老人的特殊性,護士長帶領大家在細節上不斷摸索完善,讓護理工作精益求精,讓老人們得到更好的照料。一名患者在三級醫院被診斷爲存活期最多一年,在老年病房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下,又生存了11年,至今健在。因爲對患者家人般的關注和關愛,他們創造了生命的奇蹟。因爲對生命的尊重,他們將繼續努力守護着每一位住院老人。
馬場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國醫堂建於2011年,面積130平方米,包括中醫科和鍼灸科,設有6個診療科室,以中醫、中藥、鍼灸、溫灸、康復爲主,開展鍼灸、刮痧、火罐、艾灸、按摩、理療、中藥燻蒸等治療項目,對臨牀常見病、多發病,包括腦血管病後遺症、面癱,骨關節、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婦科疾病,以及糖尿病併發症進行中醫藥治療。門診人次達到中心門診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