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問題是時代的呼聲。最近兩辦印發《意見》,強調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學習《意見》精神,感到它的出臺恰逢其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引領性,對新形勢下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確保黨對高校的領導,確保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意義重大。
研究無禁區,教學有紀律。高校在學術研究上,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鼓勵思想解放、大膽探索,多出前沿性、創新性成果。但我們的這些腦力工作和學術成果,都要守好政治底線、法律底線、道德底線,講堂講壇必須風清氣正。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放眼世界各國,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輿論宣傳,無不有自己的行業標準、自律原則和基本要求。文化可以有差異,制度可以有不同,但是“言論自由”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是有邊界的。在西方國家,任何公職人員、研究人員和教師對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都有清醒的認識,在涉及國家主權和安全、政治制度和社會穩定等問題上,都是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否則,輕者可能壞了名聲,重者可能丟了飯碗。言論自由,並不是自由的言論,打着言論自由的旗號不負責任、不顧底線、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只會讓言論自由蒙羞。
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從小的方面說決定着個人的成長髮展,從大的方面說將影響國家的前途命運。高校老師的基本觀點、價值取向、情緒態度,對涉世不深、“三觀”尚未定型的大學生有着直接影響。從經驗和歷史來講,大學教師贊成什麼、反感什麼,支持什麼、反對什麼,將深刻影響課堂大多數學生的態度、立場和行爲。教學是一個淨化心靈、塑造靈魂的過程。作爲一名教師,要照亮學生,首先自身上要有陽光;要點燃別人,首先自己要有一顆火熱的心;要塑造他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靈魂。最近幾年,社會上有個熱詞叫做“正能量”,這個詞的流行源於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專著《正能量》,在這本書中作者將人體比作一個能量場,通過激發內在潛能,可以使人表現出一個新的自我,從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滿活力。可見,“正能量”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當下,中國人爲所有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都貼上了“正能量”標籤,它已經上升成爲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符號。在一定意義上說,教師就是傳播、傳遞、傳揚正能量的人。因爲特殊的職業身份,老師不再普通,也不能普通。老師不是在公園的人羣中隨意褒貶時事的那個人,更不是在虛擬的互聯網上灌水拍磚的那個人。課堂是答疑釋惑的地方,老師是傳播知識的人,是教書育人的人。誠然,每個人都可能會有忿忿不平之氣,但是,如果教師不負責任地將那些牢騷、怨言隨意帶入課堂發泄了事,這對於學生正在養成的價值觀念又會產生多少負面影響!師德,影響的不僅是學生本身,更是一個國家未來的走向。
意識形態工作關係國家競爭的勝負。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吸取冷戰的教訓,更加重視通過輸出西式民主、炒作社會矛盾、扶持代理人等“文化冷戰”的方式,達成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雙重目的。中亞、外高加索和西亞北非的多波次“顏色革命”都現實明白地反映出美國等的戰略意圖和基本手法。近年來,隨着我國加速崛起,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戰略疑慮甚至敵意越來越強,不斷利用各種敏感時間和話題,肆意炒作社會熱點,達到抹黑中國、醜化中國、顛覆中國的罪惡目的。我們國內一些人,甚至有個別知名學者,有意無意地成了西方普世價值的傳聲筒、擴聲器,甚至是戰略工具,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亂。以“槍桿子”爲核心的硬實力和以“筆桿子”爲代表的軟實力,是世界各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核心力量。在國際戰略競爭更趨激烈、亞太安全形勢更趨緊張的當下,一些西方國家明白對中國來硬的只能激起中國老百姓團結禦侮,而通過“溫水煮青蛙”的軟滲透,則可能起到不戰而勝的效果。因此,我們應該從戰略和政治的高度來思考和應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和較量,只有這樣,纔不會犯政治幼稚病,稀里湖塗地鑽進人家設好地圈套,不明不白地成了俘虜。一旦那樣,我們用無數烈士鮮血和人民羣衆奮鬥換來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就將喪失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