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記者從2月9日召開的“2015年天津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工作會議”上獲悉,2015年,本市將着力構建職能服務、事中事後監管、消費維權、法治建設、科技支撐和綜合保障六大體系,全面打造市場監管制度創新高地。

職能服務體系:“三大工程”護航食藥安全
本市將繼續落實食品安全“5210”工程、深化“放心藥品工程”、實施產業素質提升工程,護航百姓食品藥品安全。加強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放心饅頭、放心豬肉、放心奶、放心菜基地、放心肉雞、食品安全示範店、放心餐館、放心豆芽菜、放心食用油、放心麪粉10項工程,啓動校園“放心食堂”、“放心調料示範廠”建設,開展食品安全示範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保健食品經營示範店創建活動。繼續開展放心藥店、放心藥廠、放心藥房、放心醫療器械建設工作。積極推進藥品醫療器械審批審批制度改革,開展藥品再註冊工作,充分運用新版GMP、GSP等認證手段,促進傳統醫藥產業轉型升級。

同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市場準入模式改革,積極探索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落實“先照後證”改革部署,擴大許可經營項目籌建登記範圍。全面實施質量強市、標準化戰略、商標品牌戰略、廣告戰略、大數據戰略“五大戰略”,助推天津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事中事後監管體系:一個平臺管信用
推進信用信息公示使用全覆蓋,完善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豐富信息抽取、信息聯動、鎖定限制、大數據分析以及信息歸集督查等功能,實現“一個平臺管信用”。建立信用風險分類監管體系,將市場主體信用等級分爲“良好”、“警示”、“失信”、“嚴重失信”四個類別,向社會公示並實行分類監管,實施隨機抽查聯合檢查制度,建立從市場主體准入到退出的全過程信用約束機制。

實施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監管,建成全市食品藥品監管信息平臺,實現對各類食品、食用農產品、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保健食品等質量的全程追溯,形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監管鏈條,依託該平臺,全面推行GMP、GSP質量管理規範,完善電子監管碼制度、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建立農產品質量標識制度、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建設網絡交易監管服務平臺,建立統一規範網絡經營主體電子鏈接標識,強化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責任義務,提升網絡交易與服務行爲監管水平。
法治建設體系:行政執法標準化精細化

積極推進行政執法標準化精細化,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爲”,嚴格執行權力清單,明晰監管事權邊界,權力清單之外的權力,一律不得實施;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爲”,研究制定責任清單,科學劃分市、區縣和街鎮三級監管事權,釐清與職權對應的責任事項、責任主體和追責情形,責任清單之內的事項,一律落實到位。要堅持“法無禁止即可爲”,探索負面清單模式的市場準入制度。要推進行政執法標準化精細化,統一執法文書、執法程序、執法細則,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標準。要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完善案件移送標準和程序,建立信息共享和案情通報機制,實現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無縫對接。
消費維權體系:市場監管三級機構互聯互通
統一投訴舉報受理處理標準流程,提高一體化標準化運作水平。完善互聯網、短消息、移動互聯通訊受理功能,加強投訴舉報數據庫和數據分析中心建設,及時彙總分析投訴熱點難點,定期發佈數據分析報告,尤其要針對與消費者日常生活密切的重點商品和服務進行量化分析,動態分析訴求熱點和消費市場狀況,及時發佈消費提示和警示,爲完善監管政策和消費政策提供參考。

實現市場監管三級機構互聯互通、維權聯動,積極推動消費維權服務站進駐街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建立消費維權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與全市各部門及行業協會的合作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消費維權難題。繼續深化小額消費糾紛快速解決暨無障礙退換貨工作。搭建消費維權社會平臺,建立消費維權義工隊伍。建立完善消費維權、重點商品黑名單,實施消費維權行政約談制度,制定消協代理公益訴訟辦法。
科技支撐體系:落實街鎮“一所一快檢”

加快建設三級高水平的檢驗檢測平臺,推進全市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率先實施市場監管系統檢驗檢測資源整合。按照“一個體系搞檢測”的目標,加快啓動市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藥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建設,積極推進各區縣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同步落實街鎮“一所一快檢” ,形成三級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高水平建設國家級檢驗檢測中心,推進國家法人基礎信息數據庫立項,完善組織機構代碼、市場主體經濟戶籍、“四品一械”等一批基礎數據庫的建設,啓動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監管系統、藥品註冊品種信息管理系統、產品質量監管信息系統、網絡交易監管系統、單兵執法系統等重點項目的開發應用。
綜合保障體系:推行網格化監管模式

全面完成市場監管三級機構改革,制定統一的基層監管所建設標準、執法裝備配備標準,推行網格化監管模式,實現市、區縣和街鎮三級機構監管資源的科學配置。要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責任體系,調整做實各區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細化屬地政府、監管部門、監管人員和協管人員四方責任,形成統一高效的綜合指揮和應急管理體系。(記者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