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接地氣才能紮根子
——和平區朝陽里社區開展志願服務系列報道之二
天津北方網訊:“京劇的角兒能上咱家來唱戲,這不是做夢吧?”
55歲的殘疾人馮立志和88歲的老母親相依爲命,孃兒倆共同的愛好就是聽京劇。然而,別說出門聽戲,就是下樓買個菜,對孃兒倆來說都不是件易事。朝陽里社區的志願者們聽說了孃兒倆的心願,這不,趕在年前,邀請了全國“十大名票”崔小云,一起排練了一臺小節目,送戲入戶,爲馮立志孃兒倆辦一場“一個人的春晚”。
崔小云說:“給錢的演出我不一定去,但是這種公益性的奉獻愛心的演出,即使自己搭錢也一定隨叫隨到。”
以居民需求爲本物質精神文化並重
“以需定供,是我們爲社區居民提供志願服務的宗旨。”作爲朝陽里社區志願者會員單位,區文化館針對志願服務的盲區開展了專業化服務,館長張書珍告訴記者,“只要是爲居民服務的公益活動,藝術家們無論有多高的藝術影響也總是一呼百應。”
“心目影院”“一個人的春晚”……多年來,社區志願服務以羣衆需求爲第一目標,以社會需求、志願者需求爲第一信號,始終做爲老百姓分憂解愁的事,堅持做爲黨和政府助力分擔的事,在居民羣衆迫切需要、市場和政府又力所不及的領域積極作爲。
27年來,社區志願服務內容不斷拓展延伸,從最初的物質幫扶爲主,拓展到物質和精神文化並重,從助老扶殘濟困延伸到社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治安、再就業、心理調試等多個系列,覆蓋羣衆物質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志願服務內容的改變,讓居民羣衆得到了實惠。據初步統計,朝陽里社區成立的扶危濟困愛心資金,自2002年成立至今,共資助貧困學生11名,累計救助社區困難羣衆110人次。各社區志願者協會依靠社區中退休的老幹部、老教師、老醫生、老法律工作者、老科技工作者“五老”隊伍搞專題講座,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居民對現代知識的需求,還組織了一千多人的社區文體隊伍,廣大居民在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中強身健體、陶冶情操。
與時代精神同步
志願活動花開不謝
“朝陽里社區志願服務27年發展歷程的一個鮮明特徵,就是與社會發展同行,與時代精神同步。”區文明辦副主任呂東明說。從上世紀80年代廣泛開展的“全民文明禮貌月”、“五講四美三熱愛”、創建“全國文明衛生城”,到上世紀90年代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創建文明城市、文明行業,再到新時期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區志願服務不同階段開展的活動主題,都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創造、不斷出新,因而得到社會各個方面的關注和支持,始終保持着強大的生命力。
朝陽里社區的“理論學習小組”從1997年至今堅持了18年,組長王志仁老先生是社區志願者第三屆的會長,在他的帶領下,志願者們定期組織理論學習,及時瞭解國情、市情和區情,學習時事政治、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並在此基礎上,討論研究社區志願服務如何創新更具生命力。
“他們不僅是政策的學習者,更是宣傳者、踐行者,成爲社區志願服務活動的重要‘孵化器’。”新興街街道辦事處徐慧蘭副主任說。
2001年8月,朝陽里社區老媽媽擁軍小分隊成立;2006年1月8日,社區綠色環保小分隊成立;在志願者分會的倡導支持下,社區還成立了助力平安的老年巡邏隊、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的書畫組、藝術團等多個志願者組織,爲滿足社區羣衆公共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
特色品牌項目,讓受益對象從困難家庭、弱勢羣體擴大到全體居民和周邊羣衆,成爲服務社區的普惠活動。
志願者自願自主
服務內容創新不斷
“有愛心學志願者、有能力做志願者、有時間當志願者”,這是朝陽里社區志願服務文化的精煉總結,也是倡導人們自願自主、量力而行參加志願服務的務實宣傳。20多年來,在“三有”志願文化的引導下,社區的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三有”文化理念也賦予了志願者更多的自由和選擇,更多適合不同志願者個體和團隊的服務形式應運而生。
目前,社區志願服務從最初的單向服務發展成爲包括單向服務、雙向服務、協同包戶服務、設點服務、樓院掛牌服務、大型集中服務、認領服務等在內的多種形式。
“回顧27年的社區志願服務,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志願者的年齡和專業結構從開始的只有社區老年人組成,到現在老、中、青共同參與、專業志願者佔了一定比例;志願服務對象由面向困難羣衆向面向全體社區成員服務;志願服務內容由社區服務發展到向社會服務;志願服務的形式由‘一對一’服務發展到8種服務和項目化服務;志願者服務由過去只服務沒記載,到現在雙軌制記錄、愛心銀行存取管理。”呂東明說,和平區志願者由十幾人發展到7萬多人,全區五分之一常住人口都成爲志願者,志願服務活動爲社區和諧、社會和諧,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居民素質都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