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游客在日本搶購馬桶蓋、電飯煲成為熱點新聞,該話題在全國兩會期間繼續發酵。昨天,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和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分別談及中國制造的問題。兩人都坦言,與先進國家相比,中國產品的質量存在差距,沒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陳德銘(商務部原部長)
日元在貶值出國買劃算
全國政協常委、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在昨天的政協小組會後接受記者采訪,談了對『搶購馬桶蓋事件』的看法。
陳德銘表示,所謂馬桶蓋正確的說法是『智能坐便器』,最早是日本人發明的,十多年前TOTO、松下等日本企業的產品就已經在中國銷售,因為價格比較貴,所以在國內用的人還不多。目前,除了日本,生產智能坐便器的還有美國、德國,也包括中國,而且中國產品的銷量佔據了絕大部分。
為何中國消費者熱衷於遠赴日本搶購馬桶蓋?陳德銘認為,因為日本的產品質量和性能比較好,加上在日本的售價比外銷到中國的價格要低很多,自然吸引了很多中國消費者。『其實很多國際名牌商品在產地購買都會比在中國大陸購買優惠不少。』他認為,媒體不必過於誇大這件事的影響。
陳德銘還分析稱,國人熱衷到日本消費的還在於人民幣對日元的匯率不斷攀昇。他介紹,安倍政策使日元大幅貶值,雖然人民幣對美元有些貶值,但人民幣對日元一直在昇值,所以把人民幣換成日元去買東西比較劃算,這也是為什麼我國消費者願意去日本消費,而不是去德國、美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李毅中(工信部原部長)
缺關鍵技術質量有差距
昨天,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後,全國政協常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在回答『中國制造為何留不住中國消費者』的問題時,李毅中說,首先我們要尊重消費者的選擇,但是要承認,我們的產品在質量上確實有差距。我們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掌握得不夠,因此產品的品種、質量和服務都沒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質量上不來品牌就形成不了。此外,企業誠信體制的建設非常重要,有些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誠信問題。
他指出,我國制造業上不去,是因為很多『中國制造』的產品都是組裝,基礎零件、基礎技術工藝、基礎原材料、基礎制造設備是外國的,制造業基礎不行『中國制造』肯定發展不上去。
李毅中同時表示,要看到中國制造的希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其中強調了科技創新,特別強調了工業制造業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專有技術的創新。這是到2025年要完成的目標,經過10年的努力,我們可以從制造業大國變成制造業和工業強國。
此外還有2035年、2045年的規劃,到建國100周年的時候,我們的制造業能夠進入世界前列。
行動
中科院部分院所將研制『小玩意』
據新華社電一個馬桶蓋確實刺痛了中國人的神經。面對大批中國游客去日本買馬桶蓋的現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說,無論是高大上的中科院,還是萬眾創業的小微企業,都應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引領『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
包信和說,大批中國游客去日本買馬桶蓋雖然是極端的例子,但像馬桶蓋這樣低檔次的制造尷尬在中國比比皆是。
包信和舉例說,目前普遍應用的太陽能電池,其中硅含量是核心技術。國外產品硅的純度能達到八個9,甚至九個9,而我們只有六個9。人家的產品能用20年,我們最多用10年,這種制造勢必在競爭中被淘汰。
馬桶蓋幾天就壞,太陽能電池幾年就扔,是我們突破不了這些技術嗎?顯然不是。
包信和坦言,像我們中科院各研究所原來是不會做馬桶蓋研究的,怕人家笑話。而生產馬桶蓋的企業不可能有科研力量,他們只能把人家的產品拆開、仿造。這樣的產品質量不可能好。
科研機構不願做小創新,小微企業沒能力做創新,這種情況必須得到逆轉。
印象中『高大上』的中科院已率先開始行動。
包信和說,中科院的轉型就是要接地氣。中科院以前的兩個面向是面向國際科技前沿、面向國民經濟戰略需要,而現在補充提出的是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
據介紹,中科院已對一百餘個科研院所進行分類定位,其中一部分就被定位為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研究機構,承擔小玩意的創新研究。
包信和建議,各級政府應該引導小微企業進行自主創新,並在資金、平臺等方面給予扶持。我們的科研機構也要主動宣傳我們的最新研究,利用科學報告制度等手段讓更多的企業了解我們的成果,幫助企業生產具有市場潛力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