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提起楊村糕乾,天津人耳熟能詳。它是津門特色民間小吃,曾被康熙、乾隆、光緒三朝皇帝指定爲貢品;1914年,曾與茅臺酒一併入選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並榮獲“佳禾”銅質獎章,成爲中國最早打入國際市場的小食品;2007年,其製作技藝被列入天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今,楊村糕乾已有600餘年的歷史,糕乾製作工藝已傳承到第十五代。近日,記者走進位於徐官屯街的萬全堂糕乾有限公司,看到傳承人將改良的現代機械與傳統工藝結合,不僅延續了糕乾的甜美口味,留住了津門特色小吃在人們心中的記憶,而且實現了糕乾產量翻番,使傳統老字號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爲杜氏楊村糕乾的第十四代傳人,今年64歲的姜學剛已經從事糕乾生產與銷售30年,是糕乾從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轉變爲現代化流水線機器生產過程中最直接的見證者。“2000年以前,糕乾製作的每一道工序都要靠人力完成,趕上銷售旺季,工人一整天都不得閒,三九天穿着短袖都能累出一身汗。”姜學剛的說法並不誇張,糕乾製作需要浸泡、碾壓、混料、醒發、制模等10多個步驟,光制模這一道工序,就要幾組工人反覆倒換,不停地搓料、篩料,很是耗時耗力。姜學剛認爲,單純傳承製作工藝是不夠的,探索如何讓糕乾製作更加適合時代發展十分必要,在這一方面,現任萬全堂糕乾有限公司經理、杜氏楊村糕乾第十五代傳承人張傑在當時十分贊同。2000年,他們首先嚐試對蒸箱進行改良,將竹木結構的蒸屜改爲用竹子與不鏽鋼銜接,在保留竹香的同時,彌補了竹木蒸屜易變形、易污染的缺點。緊接着,他們經反覆試驗,將提料機和改良後的石磨引入糕乾生產車間,並在蒸屜和提料機中設計電子秤,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並杜絕了生產中的二次污染。這一系列老式機器的“再升級”使糕乾產量從每年60餘萬包迅速增加至300萬包。
生產工藝更加先進,糕乾產量不斷提高,萬全堂探索糕乾發展的腳步卻未停歇。近幾年,在張傑的帶領下,萬全堂研發出自己的喂料機,使投料更加準確,做出的糕乾更加細膩均勻。去年,他們投資159萬元,建成了佔地3000餘平方米的新廠房,同時建起了自己的化驗室,實現對產品水分、感官、菌落等指標的出廠檢驗。爲進一步實現持續健康發展,萬全堂還全面完成了“煤改氣”的環保“變身”,並通過了環保部門的審批。
如今萬全堂的糕乾年產量達1000萬包,在全市的銷售網點突破300個,網絡銷售店鋪已有6家,產銷量翻了幾番。談起今後的發展,張傑說:“楊村糕乾屬於水蒸類食品,保存期限較短是目前制約銷售半徑的主要問題,但我們不打算靠添加防腐劑來延長保質期,堅持傳統工藝是我們對消費者的承諾。”良好的信譽,一流的質量,先進的設備……這些不僅使萬全堂迅速發展壯大,也使楊村糕乾這一津門特色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