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文藝理論方針
清明節已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此時正是百花齊放而欣欣向榮的時節。『學習經典』本期就應景學習習大大多次在講話中提到的一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比如,2013年4月7日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習近平主席說: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世界各國聯系緊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不斷擴大共同利益匯合點。
又比如,2014年3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上,習近平主席談道:
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纔有交流互鑒的價值。……『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句話由何人首次題寫已不可知,目前能查到的最早記錄,是出現在明代《增廣賢文》的收錄中。詩句意思是很平常的:一朵花開不能說明春天到來,百花齊放纔意味著春的旺盛。 ——然而『百花齊放』這個成語卻不平凡,這長期以來都是我們國家極為重要的文藝方針,甚或說,它是我們民族長久以來的文明形態。
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應該成為黨和國家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指導方針。這就是著名的『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此成為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科學和文化事業的重要指導方針。
而現在的中國藝術研究院之成立,也是由毛澤東同志1951年為其前身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口號開始的。這說明,這所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藝術科研機構,就在旗幟性地傳遞著新中國文化藝術界『百花齊放』的精神主旨。
文學藝術和思想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的道理,看似簡單,實則是一個考驗著時代精神、體現著文明進程的歷史命題。
(二)歷史思想花園
中國文化在童年時期的迅速早熟,就呈現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怒放態勢。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正是各種思想學術流派之間的爭奇斗艷,思想開放、學術繁榮,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都在此時縱橫捭闔、智慧紛呈。這是中國文化最燦爛的一座思想花園,因為天然自發,所以百無禁忌。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禁私學,秦在成就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中央王朝的同時,也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思想學術的朝代。這時候,采用的是法家思想。
漢代初建,社會亟需休養生息,因此文、景二帝皆崇尚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與民休憩;漢武帝時代,國力昌盛,此時國家需要提倡一種維系天下、穩定人心的思想體系,經由董仲舒提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中正尚德的儒家思想自此開始成為了中國傳統社會裡官方提倡的主流意識形態。
先秦諸子之後,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二次大發展、大開發,出現在魏晉時期,這是思想花園的第二次蓬勃盛放。當時的理想,是『非湯武而薄孔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不再向社會禮教束縛低頭;當時的顯學,是重拾易學和老莊,是鑽研玄學和佛學,不再以實用功能性的社會教化為追求。這種精神的迸發,其實是因當時社會禮教高度虛偽、社會制度極度不公而被迫生發的。
但,就在這個階段,佛教,經東漢的傳入中國、由魏晉的春風一度,真正落戶在中國生根發芽、茂盛開花,成為了中國思想領域極為重要的一朵仙葩。
佛教中對中國知識分子影響最為深遠的禪宗,是佛教吸收了儒、道兩家思想以及魏晉玄學風度,在中國文化大地上締結而生的本土佛學。禪宗在中國,與其說是宗教,不如說是哲學。禪宗具備的哲學性,使佛教不僅僅是教徒信眾的『宗教信仰』,也成為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境界』。
雖然,從宏觀上看,中國傳統社會在結束了盛唐文化的開放之後一路走向內斂以致閉塞,魏晉風度成為了最後一次思想文化的『百花節』;但是,從微觀上看,作為個體的中國士人,卻在思想意識的學術融合上逐漸血肉豐滿了起來,使得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展現為文化心理上或多或少攜帶著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綜合體,是在思想後盾和心靈歸屬上,『頭戴儒家冠、身穿道家袍、腳踏佛家鞋』。
儒家呼吁的有為入世、道家傳達的無為出世、佛家講述的前生後世,平衡著中國人在順境與逆境之中、在悲歡離合與生老病死面前的心態轉換。
可以說,中國式的知識分子,他的心靈裡本就存有一座花園,園裡有儒家花朵的陽剛茁壯、有道家花顏的清靜自然、有佛家花香的悟空出塵。正如有詩說:『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三家思想,齊放春園。
中國人的花園,不必向外求、可向內心求,不必向人求、可向自身求。靈臺有花,清涼方寸,平衡陰陽,指導進退。
(三)時代花園主題
中國社會,經由古代史的漫長、遭受近代史的打擊、走過現代史的抗爭、邁入當代史的建設,在當代社會,我們民族的歷史成果和思想文化,也在開出時代性的花。
因為,我們走過的昨天,即使近在眼前,也已經成為了中國歷史波瀾壯闊的一部分;我們的意識形態,雖然正在發生,也要成為中國文化思想融合的一部分。這是不可剔除的、是要以正視聽的,這是不可否認的、是要積極面對的。
在當今的思想意識中,社會主義的時代風貌與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是協調統一的;在當今的文化理念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立足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當中。
中國哲學經典《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新中國成立後,從穩定政權、到發展經濟、再到繁榮文化,經由著國強、民富、文昌這樣一段剛柔變化的歷程,由政治的強勁有力、到經濟的高歌猛進、再到文化的春風化雨,就仿若陰陽協調,剛柔並濟,起伏式發展,螺旋式上昇。而中國文化的時代性形象特征,就正像丹頂鶴一樣,是:負陰抱陽一點紅。——負陰抱陽,鶴身的黑白兩色、陰陽剛柔,如同儒道兩家主要歷史思想,平衡著文化結構、和諧著文化心理,而鶴頂那一點鮮紅,就是我們的紅色文化、時代精神。
百花齊放,季節裡的鮮花,如歷史河流裡的時代風骨,有先後綻放、有承接美麗、有續延活力。就中國文化本身來講,從未中斷是因為生生不息、生命頑強是因為兼容並蓄。
先秦的花園,主題是天然;秦漢的花園,主題是強悍;唐的花園,主題叫開闊;宋的花園,主題叫精致;元明清的花園,主題叫世俗;近現代的花園,主題叫探索;而當代的花園,該是我們重拾中國文化自信、重建中華文明話語體系的主題時代。
下一期,我們就探討世界文明形態中的『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