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隨着羣衆對醫療衛生需求不斷增加,本市醫療服務模式、醫療服務質量、醫療服務措施、醫療服務環境、醫療服務風貌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因此按照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的通知》,本市啓動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自2015至2017年,利用3年的時間,努力做到讓人民羣衆便捷就醫、安全就醫、有效就醫、明白就醫,醫療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羣衆看病就醫感受明顯改善,社會滿意度明顯提高,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探索急慢分治實施分級診療
推進分級診療,支持雙向轉診。三級醫院逐步轉診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腫瘤、慢性腎病等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由基層醫療機構實施治療、康復、護理、複查、隨訪,緩解三級醫院就診壓力。鼓勵設置獨立的檢驗、病理診斷、影像檢查機構,利用遠程醫療手段爲基層醫療機構和就診患者提供檢查檢驗服務。
至2015年底,力爭完成10個醫療服務聯合體建設。至2016年年底,探索以綜合大醫院爲龍頭的醫療集團模式,進一步縮小醫療集團內部各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能力的差異,暢通醫療集團內部轉診渠道。至2017年年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升,能夠解決常見病和多發病,不同醫療機構之間轉診機制運作成熟。同時,基本用藥目錄基本成熟,並與二級以上醫院用藥目錄順暢對接。
推廣臨牀路徑
開展日間手術
至2015年底,所有的三級醫院實行臨牀路徑管理,三級綜合醫院不少於15個專業60個病種開展臨牀路徑。三級專科醫院不少於10個病種開展臨牀路徑管理,要包括各專科主要病種;二級綜合醫院不少於10個專業40個病種實施臨牀路徑管理;二級專科醫院不少於8個病種開展臨牀路徑管理。選擇正在探索日間手術工作的三級醫院的某項手術作爲試點,完善相應臨牀路徑和分路徑,理清入院、術前檢查、術前討論、手術、術後康復等流程,實現各個環節之間無縫銜接,提高牀位週轉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保證醫療安全。
至2016年年底,總結試點工作情況,各三級醫院結合本單位實際,選擇已有臨牀路徑的病種和手術,開展日間手術探索工作。至2017年年底,三級醫院50%的出院患者進入臨牀路徑,入組後完成率不得低於70%。二級醫院70%的出院患者進入臨牀路徑,入組後完成率不得低於70%。三級醫院進一步推進日間手術工作,二級醫院開始探索日間手術。
加強合理用藥
嚴控各項指標
運用處方負面清單管理、處方點評、信息化實時監控等手段控制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規範激素類藥物、抗腫瘤藥物、輔助用藥臨牀應用,加強臨牀使用干預,推行個體化用藥,降低患者用藥損害。
至2015年年底,制定推行基層醫療機構基本藥物使用處方點評工作標準化工作方案。至2016年年底,推行一類慢性病(高血壓)治療用藥的處方點評標準化工作。至2017年年底,鞏固完善處方點評工作,探索其他類藥品的處方點評標準化工作。
提高急救能力
及時救治重患
加強急診與院前急救的醫療信息共享與醫療服務銜接,不推諉、拒診急診患者。根據急診需求變化規律,合理調配急診力量,在急診量大的夏季和冬季,配備急診加強班。落實應急救助制度,對於需要緊急救治,但無法查明身份或身份明確無力繳費的患者,要及時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推諉或拖延救治。實行急診患者按病情輕重分級分類處置,對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創傷、急危重孕產婦、急危重老年患者、急危重兒科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先救治、後繳費。加強急診與臨牀科室間的銜接,需住院患者及時收入院治療。
至2015年年底,制定院前醫療急救管理的具體措施和標準,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至2016年年底,對院前醫療急救機構進行綜合評價,初步形成院前院中的銜接機制,嘗試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醫療信息互通效率和準確性。增強急診科接診能力。至2017年年底,基本形成對院前醫療急救機構進行常態管理模式,形成較爲成熟的院前院中醫療服務對接模式,急診科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發揮信息優勢
改善就醫體驗
通過新媒體、微平臺等途徑告知醫院就診時段分佈信息,引導患者錯峯就診。對門診等候、預約診療、特殊檢查、特殊治療和手術前後的患者,通過新媒體、微平臺、告知單等多種形式提供提示服務。通過診室內記賬、診間結算、手機等移動設備支付,減少患者排隊次數,縮短掛號、繳費、取藥排隊時間。加強醫院信息化建設,通過信息化手段改善醫療服務。
至2015年年底,完善本市衛生計生專網,加強全員人口信息、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的數據質控,逐步提高三大數據庫數據質量,穩步推進三大數據庫整合。配合市工信委"i-Tianjin"項目,逐步在市二級甲等以上醫療機構,構建無線網絡環境。選取部分試點地區及醫院,開展移動自助就醫APP項目。繼續做好兒童健康卡發放工作,推進兒童健康卡在診療過程中各項功能落地。
至2016年年底,繼續推動三大數據庫融合,構建面向公衆的人口健康信息查詢平臺。繼續探索各類便民全自助移動就醫APP項目的應用,利用微信服務號、公衆號、等多種形式,向患者提供醫院就診信息,方便患者查詢就診記錄。至2017年年底,繼續推動全市電子病歷系統建設工作,全市二級醫院達到二級標準,三級以上醫院達到三級標準,三級甲等醫院達到四級標準。
落實優質護理
合理配置人員
按照責任制整體護理的要求配備護士,臨牀護理崗位護士佔全院護士比例不低於95%。普通病房實際護牀比不低於0.4:1,重症監護病房護患比爲2.5-3:1,新生兒監護病房護患比爲1.5-1.8:1。門(急)診、手術室等部門根據門(急)診量、治療量、手術量等綜合因素合理配置護士。
至2015年年底,三級醫院全院護士數量和實際開放牀位數的比例以及病房護士數量和實際開放牀位數的比例分別達到0.8:1和0.6:1;二級醫院全院護士數量和實際開放牀位數的比例以及病房護士數量和實際開放牀位數的比例分別達到0.66:1和0.44:1。三級醫院所有病房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至少80%的二級醫院有60%的病房開展優質護理服務。
至2016年年底,臨牀護理崗位護士佔全院護士比例不低於95%。普通病房實際護牀比不低於0.4:1,重症監護病房護患比爲2.5-3:1,新生兒監護病房護患比爲1.5-1.8:1。三級醫院和有條件的二級醫院在門急診有關科室探索優質護理服務。
至2017年年底,各個醫療機構門(急)診、手術室等部門根據門(急)診量、治療量、手術量等綜合因素科學測算護士數量和需求預測,並完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