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群眾對審批之弊感受最深,對改什麼、如何改最有發言權。要開門搞改革,從政府部門「端菜」變為人民群眾「點菜」。』本月12日,國務院召開的推進簡政放權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直言。
兩天後,一場由企業公民代表、專家和政府部門代表參與的座談會在中南海舉行。
桔子水晶酒店CEO吳海和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翟繼光作為企業公民代表與會。此前,他們均曾在網絡上發表公開信,表達對『高效政府』的期待。
在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負責人看來,國務院推進簡政放權已經『走得很深很遠』,但是基層政府的行動步伐還沒有跟上,在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裡』仍有不少事情要做。
喊話
公開信得到李克強批示
3月23日凌晨,吳海終於按捺不住,將一封寫給總理的信放到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作為桔子水晶酒店的CEO,遭遇最大問題來自各個部門之間對政策的解讀不一,以及管理部門的權力交叉。
他在信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為了保證治安,各級公安部門都有個特行管理部門,其中要求酒店客人必須持有效證件實名登記,訪客也必須持證件實名登記。但在什麼是有效證件的問題上,他犯了難。『有的城市,護照算作有效證件,有的城市必須身份證。不規定清楚,我們只能挨客人罵。』
此外,酒店開業需要有工商、建委、消防、公安、衛生、稅務等部門的批文,『但是,經常有部門之間互相不認對方的規定的情況』。
5000多字的公開信裡,他列舉了5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和解決方案。文末,留下了一句袒露心聲的話——『做企業十幾年,太憋屈了!』
點擊發送鍵之前,吳海沒有預想到,這封信最終得到了李克強的親自批示。而他本人,也走進中南海,和來自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稅務總局等政府部門的代表面對面交流。
座談
公民代表的『期待』
在5月14日的座談會上,作為受邀嘉賓的吳海連說了兩個『沒想到』。『第一個,我沒有想到總理能收到這封信;第二個,我沒有想到總理和國家對基層企業這麼重視。』
對於總理提出的簡政放權、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等思路,吳海有著自己的建議。對於涉及某個行業的通用性政策,吳海認為,中央要有統一並且明確的規定,避免出現『各地解讀不一致』的情況。
座談會現場,同樣感到意外的,還有坐在吳海身旁的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翟繼光。
8年之前,一篇發布在博客的長文裡,他以父親的口吻記述著給女兒辦理准生證的種種無奈。上個月,當這篇文章再次在微信朋友圈裡熱轉時,翟繼光的郵箱中收到了不少陌生人的來信,文章中談及的現象也引起了政府的注意。
談及這封8年前寫給女兒的信時,翟繼光說道,『這裡面反映的一些問題,有些在今天還存在。有很多我不認識的公眾給我發一些郵件,說「我們也遇到這些問題,遇到的比你還更難一些」。所以我也在思考,作為群眾「辦證難」、「辦事難」到底應該怎麼解決?』
作為公民代表,他從制度的執行和制定層面各表達了自己的期待。
『我們辦很多證時,有關部門規定一個時間限制,比如准生證在很多地方要周二、周四辦。如果在家門口沒有關系,可以多跑幾次。有的是在外地,好不容易請假跑過去,但是白跑了。這對老百姓來說,時間成本真的非常大。』在他看來,『既然我們設了這麼一個部門,既然我們有這麼一個崗位,那就應該全天辦理,不應該(僅僅)周二、周四上班。』
回應
電子政務『探路』
座談會上,吳海和翟繼光直陳的難題,率先得到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的『問診』方案。在他看來,借助信息化手段、盡早實現行政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將有效化解『辦事難』現象。
周漢華提及北京市小客車搖號系統,在他看來,這是目前最成功的電子政務案例。
『要證明你有搖號資格要證明很多東西,這裡面需要驗證個人申請人的身份、有效機動車駕駛證以及繳納社會保險和個人所得稅等方面的信息。』周漢華介紹,『單位來搖的話,需要組織機構代碼證書、經辦人身份證明,企業還需要營業執照、工商登記證、稅務登記證。』
而上述信息,分別由公安、國稅、地稅、民政、司法、財政、人力社保、商務、工商、質監等相關部門和區縣政府掌握。
北京市兩個月一次的小客車搖號申請人數,目前已經超過了200萬。『北京市在這個事情上闖出很好的路。』周漢華打趣道,『如果這200萬人去打印各種證書,用那麼多方式去證明,我估計北京市的交通更堵了。』
據他披露,北京小客車搖號系統從建成到投入運營只花了20多天,申請者在自己家中就可以申報,搖號涉及的部門可以在計算機後臺通過共享的方式獲取申請人信息。
但遺憾的是,在實現部門信息的共享方面,搖號系統仍然是個案。
『為什麼不能實現部門信息共享呢?』周漢華分析道,『我們現在的行政管理制度,包括機構設置、職能劃分、編制確定、部門預算管理、業務流程設計、行政文化、考核方式等等,都是形成於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反映的是一種供給主導、部門分工的行業管理方式,就是由各個管理部門分別對自己管轄的領域實現上下游全流程的監管。』
在他看來,這種體制之下,信息系統的設計往往是『體內循環』。『信息擁有量和擁有的質量影響一個部門在橫向同級部門的地位和影響力,信息共享之後,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權力的喪失,這就是部門不願意信息共享(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借鑒小客車搖號的經驗,通過網上辦事來倒逼部門信息共享機制的生存。
探討
『最後一公裡』的隱懮
『現在有了電子政務制度,我覺得不僅僅是一個手工變電子的問題,還需要優化我們的工作流程,對我們的流程進行一些再造,使它盡可能合理化、便捷化。』聽完公民代表和專家發言後,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副主任郭曉林說道。
在座的政府部門代表坦言,除了構建信息共享機制,監督簡政放權系列措施在基層的落實情況,將是它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現在很多管理制度不是說主管部門在做制度設計的問題,往往是「最後一公裡」的問題,是在基層執行的問題。』公安部新聞中心副主任陸紅燕直言,『比如說准生證和辦理戶口制度的問題,公安部的戶籍制度是明確的,只要這個孩子出生了來辦戶口就要辦理戶口,可能在地方執行的時候,地方政府有一些政策的捆綁。』
國家工商總局辦公廳副主任劉顯華十分關注地方政府部門『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規范問題,『比如說處罰是1萬到8萬,那可以處罰1萬,也可以處罰8萬,這樣就有操作空間了,所謂辦人情案、關系案就是由此而產生,那我們就要量化自由裁量權的行使,防止辦人情案、關系案,防止對本地企業處理寬,對外地企業處理嚴。』
吳海依然記得,早在3年前,北京市東城區政協便曾組織一些企業家,探討政府如何幫助中小企業發展。在吳海的理解之中,簡政放權的最終落實離不開基層政府。 『從以往的實踐來看,地方的行政審批也好,監督管理也好,公平性和效益沒有完全做到,至少絕大部分企業沒有感受到。(簡政放權的理念)從中央下到地方多少還有點擔心,會不會出現過去那種「政令不出中南海」,那種解釋隨行、執法執行「任性」的事情。』
現場,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國務院辦公廳將牽頭和相關部門一起,推動基層政府部門服務和管理效能提高的問題。
『國務院推進簡政放權已經走得很深很遠,但是基層政府還在那兒沒有行動起來。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基層政府呢?因為基層政府是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裡,它跟群眾、跟企業面對面打交道,我們抓住了基層政府,就會大大提昇企業和公民的獲得感。』這位負責人說道。
對話
符合市場規律簡政放權纔能『走得更遠』
3月23日凌晨,桔子水晶酒店CEO吳海發表在個人微信平臺的一篇文章『火了』。
這篇名為《做企業這麼多年,我太憋屈了》的公開信,發表至今已有超過5萬的點擊量,文章中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公開『喊話』,同時也被大量轉載至網絡平臺。
『我不是為我自己企業說話,實際上是為整個社會說話。』吳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信中內容『醞釀』於一年之前
北青報:寫這封信之前醞釀了多久?為什麼選擇在3月23日凌晨發表?
吳海:其實在去年1月8日的東城區政協全體會議上,我作了一個發言,主題叫《讓市場發揮效力,為企業和政府松綁》,發言內容就是說政府職能轉變的事,強調要讓市場發揮效力。
決定發表公開信之前幾天,李克強總理到工商部門視察,他提到工商部門是政府和市場的重要連接點,要抓緊推進『三證合一』等改革。我就想『哎,跟我當時的想法一樣』,我想,就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吧。
北青報:發表公開信之前,是否做過『風險』預估?
吳海:本來我文章的標題叫《致克強,對企業好纔能真的對人民好》,後來把名字改成《做企業這麼多年,我太憋屈了》。
當時也預估了一下(風險),覺得反正是為國家好。咱們這個時代跟以前不一樣了,並且我不是為我自己企業說話,實際上是為整個社會說話,所以即使我說錯了,我覺得也不會有大事,出發點是好的,這都能看得出來。
北青報:『做企業這麼多年,我太憋屈了』,是你做企業這麼多年最直觀的感受嗎?
吳海:怎麼說呢,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營商環境方面的問題我自己有能力解決,公開信裡我也不是為自己說話。只是覺得國家既然想做這個事,我就把這個事說一說吧,可能會對一些小規模的企業有點幫助。
『你們吳總信裡寫的不是我們城市吧?』
北青報:這封給總理的信發表後,收到了哪幾方的反饋?
吳海:來自企業界的共鳴非常多,有的說『淚如雨下』,有的說『你膽子太大了』。幾乎所有見到我的,不管認識或不認識的企業家,都覺得這件事政府需要改進,他們也覺得挺憋屈的。
政府的反應也比較有意思,分兩類。一類是比較規范的地區,像我所在的北京市東城區,區裡領導以前就在會上說:合法正常經營的,相關部門不要沒事兒瞎找人麻煩,這次看到我的信還特意問我在東城有沒有碰到問題,有事盡管反映。另一類反應就是我在文中提到有些城市出現系統性的『特種稅』的腐敗問題,因為我們酒店覆蓋近30個城市,有不少城市行政管理及執法人員問我們的城市經理,『你們吳總信裡寫的不是我們城市吧?我們做得不是太過分吧?』
北青報:因為區政協委員的身份,相較於不少企業家而言,你多了一個反映問題的渠道。在微信公眾平臺發表公開信,與之相比有什麼不同?
吳海:去年1月,我在政協發言時講過公開信裡的問題。發言完畢後,反饋很激烈,當時就有區領導給我發短信『說得好,說得對!』但我個人覺得,『簡政放權』不僅僅是一個區的事情,而是國家層面的問題,所以把一些想法寫在了公眾號上,有更多的人看到。
審批碰到問題曾通過『關系』融通
北青報:現在,想在一個城市開設一家酒店的流程大致是怎樣的?
吳海:我們首先要找到合適的地址,之後是一些行政審批手續。比如當地建委審批,給你辦一個開工證,然後是消防審批,還要和公安、衛生、工商等部門打交道,如果裝修完成之後審批全部通過並拿到不同的證照之後可以開業。
北青報:和這些部門打交道的過程裡,有沒有令你感到『憋屈』的時候?
吳海:我們公司有一些自己熟悉的工程隊,一般都使用這些工程隊施工。但是按照建委的規定,施工隊的選擇必須經過招投標,而且招投標必須通過第三方招投標公司做,必須由幾家建築工程隊來參加競標,否則酒店就拿不到施工許可證,這樣我們要白花幾萬到幾十萬,耽誤2個月的時間,光租金損失又有200萬左右。
我覺得,如果是國家的項目,確實需要通過招投標來保證項目的安全和預算透明,降低違規操作的可能性。但我們是私營企業,其實不存在這些問題。按說我們是可以直接確定符合國家資質要求的工程隊,施工過程中建委按照常規來監管應該就可以了,但還是要求必須招標。
再有,酒店行業的行政審批往往下放到基層,區縣這一級的公安機關負責特行審批,消防部門審批開業檢、開店檢等等。但是我們做的過程中發現,每一個城市甚至同一個城市不同城區的規定都不一樣,並且這些規定和做法很多都不是在書面上,那我們怎麼辦?只能摸索。有的時候碰到這種問題就找關系來融通,來解決行政審批的問題。
符合市場規律簡政放權纔能達到效果
北青報:下一步,政府將繼續推進簡政放權,你認為重點和難點在哪?這個過程裡,你還有哪些擔心?
吳海:問題的根源是中央政府能不能將推行行政轉變的意圖和決心推廣下去,我們不是為了簡政放權而簡政放權,實際上是政府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實行政府職能轉變。
如果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職能轉變的觀念不能貫徹到地方,那將來很可能這種簡政放權就會流於形式,這也是我比較擔心的問題。
北青報:你怎樣理解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
吳海:我個人覺得,政府的職責是建立一個法制、公平的市場和營商環境,這是它要做的事情,企業應該在法律法規之下合法經營。
我做企業肯定有自私的地方,希望你管得越少越好。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政府要保證整個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或者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對於企業肯定會有一些監督管理審批的職能,這是合理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沒有管理、沒有審批。管理者跟被管理者之間,天然的是一對矛盾關系,這是正常的。
北青報:那麼當這種矛盾激化的時候,怎麼往下推進事情的解決?
吳海:我覺得從政府部門角度來說,只要涉及它的,首先要問自己幾個問題,是不是符合市場規律?是不是可以由市場來調節?如果由市場調節是不是利大於弊,如果出現風險怎麼控制?必須行政審批和監督管理的事項是不是可以有簡化的流程,可以減輕企業的負擔。
涉及多部門審批的時候,各個部門的要求是不是統一的?另外,可否有個牽頭部門來管理統一要求?其他部門只負責專項審批。
再有就是行政審批有沒有統一標准?另外,在監督管理上有沒有可以量化,尤其是罰款,有沒有量化和尋租空間?我覺得這些問題有些部門必須回答,而且是書面回答,這樣在它們做簡政放權也好,行政審批流程也好,監督管理也好,做這些政策的時候能夠把這些東西一起遞交到上級部門進行討論,只有符合市場規律,簡政放權、職能轉變纔能達到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