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次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對領導乾部的修身提出了很高要求。實際上,黨歷來非常注重黨員的修身修養,以此作為黨自身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早在抗戰時期,劉少奇就出了一本著名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本關於修養的小冊子一版再版,影響深遠。
從劉少奇的書中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黨員修身的特點,既有馬克思主義政黨黨性修養的鮮明特征,又立足中華傳統文化豐厚的修身資源,兩者相得益彰。循此特點,領導乾部在修身問題上,一方面既要嚴格按照黨性修養的要求,時刻砥礪,堅持不懈;另一方面還要繼續從傳統文化中學修身,尋求有益的教誨。
我們的傳統文化對修身非常重視。《大學》裡明確提出,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都要以修身為根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家國大事,也要從修身開始。孔子則用『君子』這一高尚的人格標准作為教導弟子們修身的目標,一部《論語》,隨處可見君子與小人在修身上的對比。例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等。用一系列對比,刻畫出君子與小人在修身上的高下境界,以此激勵他的學生做『君子儒』,而不要做『小人儒』。古人對修身如此重視,可謂充滿了智慧。
中國古代很多名臣廉吏都是修身上的楷模。忠正如文天祥,氣節如方孝孺,擔當如於謙,廉潔如海瑞,懮國如林則徐……眾多青史上留名的人物,無一不是修身有得,進而做出一番事業的。學習他們的品格和作為,就要從學習他們的嚴以修身開始。
從傳統文化學修身,首先要學正心誠意的修身態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正心誠意是修身這一根本中的基礎。在古人看來,『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不誠無物』,『君子誠之為貴』。那什麼是誠意呢?『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也就是不能自己騙自己,要在心裡始終能區分判別善惡好壞,然後擇善而從,認真努力地加以施行。這啟發我們,修身必須正心誠意,必須切身,而不是做樣子給別人看。如果不能正心誠意,隨便糊弄,鄉願似地去討好別人,或者只為了在領導和群眾面前炫耀,就會表現為人格上的虛偽甚至分裂。這也是為什麼,一些貪腐官員臺上臺下兩副面孔,人前人後行為迥異,正是人格虛偽與分裂的表現。
從傳統文化學修身,就要學會敬畏之心,學會慎獨慎微。『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在中國的修身傳統中,一再強調要保持敬畏之心,因為古人看得很清楚,人一旦失去了敬畏,就會無所顧忌,胡作非為,以至『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古人講的這種敬畏,是非常之正心誠意的,不是表面上的不去觸犯一些明白規定的禁止事項,而是在只有自己獨自知道的情況下,也照樣能夠一貫保持。『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在情勢還未顯露,人所不知而己獨知的時候,就要慎獨慎微,充分體現了古人在修身上臨深履薄的嚴謹態度。這樣一種在修身上的徹底和堅決,同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從傳統文化學修身,還要學習常思己過、勇於反省的精神。『吾日三省吾身』是傳統修身中教導人慣用的方法。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人的心是最容易放失的,要把它找回來,就要有時時反省的功夫。中國歷史上不少修身有成的人,都是勤於反省、勇於改過的。一些人反省之深刻認真,甚至每天把不當的言行和想法都記錄下來,督促自己日遷一善。這種時時反省的方法,在修身上依然很有作用。
當然,領導乾部單從傳統文化學修身還遠為不夠,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領導乾部更要與時俱進培養現代品格,這樣纔能真正適應潮流,不負黨和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