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今年上半年,濱海新區紮實開展困難羣衆生活救助,城鄉社會救助工作成效顯著,根據統計,上半年已爲各類救助對象11823戶20979人發放各類救助金7106萬元。投入保障羣衆幸福生活的“真金白銀”越來越多,爲低保對象、五保對象等城鄉特殊人羣、弱勢羣體撐起一片民生“豔陽天”。
不讓一家一戶生活過不去
今年以來,濱海新區圍繞“確保不讓一家一戶生活過不去”的原則,全力提升完善以城鄉低保救助爲主體,以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專項救助爲補充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從新區實際出發,用足用好各項政策和資金,富於實效的節日、節令、臨時、慈善等救助方式實現了梯次組合,形成了既可全覆蓋又可適度提高生活水平的救助常態長效機制,在保障困難羣體基本生活的過程中提高生活水平,做到“確保吃得飽,適度吃得好”。
此外,實施了多層次、系列化社會救助“自選動作”。本着社會保障適度普惠的原則,與慈善協會等部門聯手運作,將社會救助的普惠面擴至低保邊緣戶,建立數據庫並進行動態管理,將低保邊緣戶納入到節日、節令、臨時救助範圍,形成了與低保戶、特困戶捆綁式救助的運作模式,統籌考慮,統一施救。實現了全覆蓋,成爲救助保障工作中可繼續探索培育的一個亮點。
今年以來,新區已爲低保10830戶19196人,特困戶725戶1513人,五保戶268戶270人及時審批發放救助資金1098萬元。還爲困難羣衆發放價格臨時補貼626.31萬元。元旦、春節期間,新區相關工作人員入戶慰問困難家庭1869戶,走訪慰問3所救助管理站和6所農村敬老院,發放慰問金、慰問品合計149.52萬元;爲全區低保、特困、五保家庭發放年終一次性生活補貼2081.25萬元、春節過節費234.15萬元、新區一次性生活補助234.12萬元;發放一次性取暖補助607.51萬元、爲困難羣衆家庭發放免費電量122萬元。
記者瞭解到,新區還注重社會救助渠道的拓展,積極籌建成立新區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覈對中心,“現在,部分人員已到位並安排專人蔘加了民政部組織的核查人員培訓。”新區民政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
困難羣衆能申請大病救助
姚玉珍家住茶澱街前沽村,2009年家裏煤氣罐爆炸,燒傷95%,一級肢體殘。其兒子李朋17歲,患有先天性心臟病,2014年10月28日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進行心臟補瓣膜手術。而家住泰安里社區的楊德新夫妻雙雙下崗,2012年4月楊德新被確診爲尿毒症,2014年7月進行腎移植,醫保外花費53萬多元。
這兩個家庭因重病重殘造成家庭生活極度困難,經過街道民政部門申請,每個家庭各得到1萬元的救助款。
“今年上半年,濱海新區調整大病醫療救助範圍和救助標準,爲332名困難羣衆發放大病醫療救助金357.6萬元;同時,積極開展‘救急難’,發放臨時救助金283.5萬元,救助困難羣衆3693人次。”濱海新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介紹說。
今年以來,濱海新區調整了大病醫療救助範圍和救助標準。按照有關規定,包括城鄉低保、特困、低收入人員,農村五保戶;享受醫療救助的其他重度殘疾人;享受定期撫卹金補助的優撫對象等在內的人羣患有特重大疾病,年度內因住院或治療門診特定病種發生醫療費用,經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報銷後個人承擔部分在2萬元以上,醫療負擔沉重且嚴重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可申請救助。救助報銷比例爲50%,全年累計救助金額不超過10萬元。
而在臨時救助方面,五類人羣可享臨時救助。即:人均收入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2.5倍以下的家庭;因遭遇意外事件、突發大病、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等各種特殊原因導致支出超過上年家庭總收入2倍的家庭;區民政部門認定的其他特殊困難家庭;因意外事件、突發大病或其他特殊困難,暫時無法得到家庭支持,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個人。符合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條件的,由區民政部門按照有關規定提供臨時食宿、急病救治、協助返回等救助;因自然災害、重大事故、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事件,需要開展緊急轉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屬於疾病應急救助範圍的家庭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一按平安鍵服務就到家
今年71歲的困難老人康奶奶是平陽里社區居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身邊又沒有親人照顧。日前,老人忽然感覺有些頭暈,趕緊拿出“一鍵通”手機,只按了一個鍵,就直接打到了居委會主任李鳳菊的手機上。
李鳳菊接到老人電話後,立即跑下樓交代社區工作人員去請社區大夫,儘快趕往老人家。康奶奶放下電話剛等了5分鐘,社區大夫就拿着血壓計和相關藥品來到了老人家裏。社區大夫爲老人測量了血壓,老人的血壓稍微有點高,高壓140,低壓90。社區大夫告訴老人,暫時還不需用藥,但日常生活需要有所注意。
康奶奶告訴記者,多虧有“一鍵通”手機,自己心裏感覺特別踏實。“這手機是居委會專門給我配的,可方便了,有點啥事一打手機,居委會就過來人。有時買藥出不去,我就給主任打電話,主任就過來給我買點藥。”康桂英老人說。
平陽里社區是個老社區,60以上的老人就有300多人,而且空巢困難老人特別多。要想隨時知道老人的安危,光靠幾名居委會幹部兩條腿、一張嘴是辦不到的。所以,街道出資給空巢老人免費配了手機,並在手機上專設一個大大的“平安鍵”,老人不管遇到什麼事,只要一按這個鍵,就自動連接到居委會,志願者們就可以上門服務。
“對於一些困難羣衆來說,發低保、給救助是不夠的,還需要從生活層面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李鳳菊告訴記者,社區還成立“黨員愛心服務隊”、“志願者治髒治亂巡防協會”等服務組織,並通過“熱心電話”、“便民卡”等菜單服務新形式,成爲困難羣衆個性化服務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