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藏自治區米林縣才召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雅魯藏布江南岸,年近50的村民達娃告訴記者:“30年前,我們住在山上,走路光着腳,糧食不夠吃,主要靠打獵和採集野果。”1985年開始,當地政府在縣城附近的平地上爲村民蓋了房子,這些年來又大力推動開辦餐館旅社、養殖編織等多業經營,村民去年人均收入達1.2萬元以上。
才召村的鉅變是西藏民生改善的縮影,也是各族羣衆享有幸福與尊嚴的生動體現。各族羣衆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貧有所濟,幸福之花在雪域高原處處綻放。
住有所居,農牧區面貌煥然一新
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鎮克鬆村,村民達娃次仁指着院內新蓋的兩層樓房告訴記者,新房一共花了10萬元,其中政府給了1.5萬元補助,銀行提供3萬元的財政貼息貸款。就在3年前,一家人還擠在3間低矮的土坯房裏,進屋要低頭貓腰,臥室隔壁養犛牛,院內瀰漫着牛糞的氣味。
如今,從藏北草原到雅礱河谷,從象雄故里到尼洋河畔,處處可見藏式風情的嶄新民居。自治區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次旦介紹,開始於2006年的“安居工程”,爲每戶貧困戶發放1.2萬元至2.5萬元不等的建房補貼。截至目前,全區46萬戶、230萬農牧民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新房。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發改委瞭解到,與修建住房相配套的“八到農家”工程(水、電、路、通訊、郵政、廣播電視、農家書屋、優美環境到農家),有效改善了農牧區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解決7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實現農牧民飲水安全全覆蓋,行政村通電率達到100%,基本解決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全區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6.35萬公里,99.7%的鄉鎮和99.14%建制村通公路。
病有所醫,基本醫保覆蓋全體農牧民
自治區成立之前,農牧民羣衆看病十分困難。在拉薩市城關區益希洛追老人的記憶裏,“舊西藏缺醫少藥,普通人生病了只能聽天由命”。自治區成立50年來,醫療衛生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後到現代的根本轉變。目前,以拉薩爲中心輻射全區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網基本形成,基本實現縣縣疾控中心全覆蓋、鄉鄉建有衛生院、村村建有衛生室的目標。
去年9月,家住林芝市巴宜區百巴鎮的索朗旺青得了肺炎,第一次得“大病”的他心裏沒底:“費用家裏負擔得起嗎?”“只要帶上身份證去醫院掛號,醫療費用全免。”鎮幹部的話讓他如釋重負。據西藏衛計委介紹,2012年頒佈的《西藏自治區農牧區醫療管理辦法》將醫療政府補助標準定爲年人均420元,農牧區醫療制度縣、鄉覆蓋率均達到100%,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6萬元。
爲提升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自治區及地(市)級醫院逐步引進彩超、核磁共振等大型醫療設備,各縣、鄉(鎮)統一配備X光機、顯微鏡、心電圖機等基本醫療設備,村衛生室則配備15種簡單適用的醫療設備。
“在舊西藏,婦女懷孕生孩子,因產後出血、產褥感染、難產導致母嬰雙亡的情況非常普遍。”自治區衛計委主任普布卓瑪說。如今,西藏孕產婦住院費用百分之百報銷,還發補助。2014年上半年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率較10年前分別下降約60%和30%。西藏人口從和平解放時的114萬人增加到317萬人,人均期望壽命從和平解放初期的35.5歲提高到68.2歲。
學有所教,孩子們享有受教育權利
在西藏廣大的農牧區,最好的建築是校舍,最美的地方是學校。據介紹,西藏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696所、教學點388個,在校學生達60.85萬人。截至去年底,西藏適齡兒童入園率達99.64%,初中、高中入學率分別達98.91%、73.37%。而過去,舊西藏學校以僧人、貴族、官員子弟爲招生對象,佔總人口95%的農奴和奴隸子女沒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
路途遙遠、居住分散等不利條件,曾讓許多農牧民子女對學校望而卻步。1985年,西藏開始實施“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教育“三包”政策,至今共投入資金80.74億元。保障對象從中小學農牧民走讀生,逐步擴大到所有農牧民子女及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在校生。僅2014年就有52.5萬名學生受益,覆蓋面達100%。2011年起,西藏農牧區學前和高中階段也實施了免費教育。
記者來到山南地區曲松縣中學,正是午餐時間,學生餐盤裏有西紅柿炒雞蛋、豆角炒肉等飯菜,飯後還有牛奶、水果。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因上學不花錢、吃飯住宿全部免費,大大減輕了農牧民負擔,入學率接近100%。始於2012年春的西藏全區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受惠學生達38.28萬人。
每年開學前夕,拉薩火車站候車廳裏擠滿了中小學生,他們去往的內地學校有個共同的班級——“西藏班”。據統計,內地現有21個省市的18所初中、14所高中、5所完全中學設有西藏班。自1985年至今,內地西藏班累計招生10.77萬人,培養中專以上人才3萬餘名。如今,內地優質教育資源也來到了家門口。去年9月,拉薩市東郊教育城內的北京實驗中學、江蘇示範學校通過引進北京、江蘇百餘名援藏老師的形式,與本地優質師資結合,用先進辦學模式和教學模式帶動拉薩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
貧有所濟,社會保障制度全面建立
50年來,西藏社會保障工作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目前,已形成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爲主要內容的具有西藏特色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截至去年,西藏自治區各項社會保險參保達到260.6萬人次。
在拉薩市達孜縣社會福利院,五保老人有的玩骰子、跳鍋莊,有的搖動轉經筒、默唸經文,臉上滿是幸福與安詳。去年初,西藏全面啓動五保集中供養和孤兒集中收養愛心工程,投入20多億元,力爭2016年實現五保對象縣以上集中供養達到100%,今年底有望實現孤兒地市以上集中收養達到100%。目前,全區72%有意願五保戶實現集中供養,5900多名孤兒全部得到有效救助。
作爲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省區,西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災救災體系。今年4月25日,尼泊爾8.1級地震波及西藏,30餘萬人受災。災情發生後,自治區第一時間啓動全員參與的救災行動,搶通生命通道、轉移安置受災羣衆,僅用半個月時間便進入災後重建。“在舊西藏,地震後出現傷亡根本沒人管。即便沒有受傷,也有可能被凍死餓死。”日喀則市吉隆縣吉隆鎮70歲的老阿媽索朗說,她的安置帳篷裏柴米油鹽都有,對未來一點也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