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年的冬天,對拉薩市民來說是有史以來最暖和的冬季——全城用上了天然氣取暖,更重要的是,整個冬天沒有拉閘限電。
拉薩有着6個月的嚴冬,晚上最低氣溫零下16攝氏度。以往取暖靠燒牛糞、木柴,黑煙滾滾。更要命的是,冬天是水電枯水季,生產生活搶電,動不動拉閘限電。但在這個冬天,天然氣取代了牛糞爐,整個冬天電力沒有出現缺口,無一次拉閘,夏天電力富餘,還鼓勵用電!
一方面,青藏直流接入藏中電網,還進行增容,緩解了冬春供電緊張。同時旁多水利樞紐的投入運轉,確保藏木水電站首臺機組在冬季的雅魯藏布江上持續發電。
出拉薩,經曲水,沿着雅魯藏布江東下,300公里看到藏木電站的水壩。雅魯藏布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在國境內水能理論蘊藏量超11000萬千瓦。藏木是雅江干流的第一座水電站,西藏的水電工程由此從10萬跨至50萬千瓦級,西藏水電大開發的序幕徐徐拉開。爲建造這座大壩,水電人首次在高原冬季施工,用電熱毯呵護剛澆築的混凝土。
感受最深的,是下游17公里的加查縣。加查縣委書記貢覺多吉2007年調到加查工作時,所謂的縣城只有條不足百米的路,全縣兩個水龍頭,冬天幾乎沒有電,手機成了廢品。電站建設拉動了小城發展,短短几年加查已建成“兩橫四縱一環”城鎮框架,縣城人口從2000增至1.5萬。上游的華新水泥不再因冬天少電關門停產。要知道,多少重大項目建設離不開水泥!
沿交通線,拉薩到林芝的鐵路正在夜以繼日施工,隧道在大山深處突進,橋樑要跨過大江深谷;青藏鐵路已從拉薩延伸到日喀則,接下來要到樟木、亞東口岸,要經阿里通往新疆;拉薩林芝間的高等級公路一期已建成,二期將翻越米拉山口……
還有墨脫!順雅江而下,衆山深處,人們冒着滑坡、崩塌、泥石流、水毀、雪崩和地震等等災害,打通中國最後一個縣的公路。意味着什麼?1200元一噸的水泥,150元一隻的雞迴歸了正常價格,香蕉熟了不是餵豬,而是賣出山外,網購消費一年增長了317%!
墨脫的變化濃縮了西藏一個時代的跨越發展。2006年,青藏鐵路如同接通了雪域的生命線,旅遊人數呈現井噴,迅速成爲西藏的支柱產業,全區每3人中就有1人直接或間接被帶動就業。西藏有全世界公認最好的水源,得益於鐵路運輸,天然飲用水產量激增,2014年翻番,突破30萬噸。而全區年可開採量5000萬立方米以上,那將是千億以上的產值。
“西藏經濟發展連續2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相比1965年自治區成立之初,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近300倍。”西藏自治區負責人介紹說。
雪域高原在奔跑,在跨越,在用全部身心融入世界,擁抱時代。
這裏是千山之宗,萬水之源。青藏高原雪峯如海,大河奔騰,但壯美背後也意味着隔絕。打通天塹,融入世界,西藏自治區成立50年,每一步跨越,都是千年未有之鉅變,都是一曲歷盡卓絕的壯歌。
當青藏鐵路如雲間的哈達穿山而來,當“電力天路”攀越高山雲朵點亮萬家燈火,當汽車車輪終於駛進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城墨脫,各族羣衆如何不在歡歌中滴下熱淚?
當藏鄉在春耕大典上喜悅地開出農業機械,當光伏、地熱、風能驅動工業園區的機器運轉,當山間的清泉用精緻的瓶裝運出山外,當“藏字頭”產品行銷四方,雪域兒女的發展勁頭如何不由衷洋溢?
50年來,國家重大項目投入影響深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7000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近3年就超過3400億元。相比1965年,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近300倍,連續2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速12.4%。
打通天塹
高原水深浪急,山高谷險,誰架橋鋪路,誰就被百姓世代銘記。湯東傑布,他一生在大江急流上建起58座鐵索橋,600年來被尊爲“鐵橋活佛”。自治區成立50年後的今天,黨和政府實現了千百年暢行的夙願,西藏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宣告基本形成。
在舊西藏,除了布達拉宮到羅布林卡的2公里以外,沒有任何可以行車的公路。拉薩到日喀則的重要交通線是條騾馬路,被稱作“色熱尕空”。事實上別說騾馬,人都很難行走。今天,以拉薩爲中心,公路形成“三縱兩橫六通道”,東聯川滇,西接新疆,北通青海,南達尼泊爾、印度。
去年底,全區通車裏程7.5萬公里,89%的縣通了柏油路,99.7%的鄉鎮和99.2%的建制村通了公路,連只有18個人的山南隆子縣玉門鄉也不例外。2013年10月31日,被稱作“地質災害博物館”的墨脫公路終於通車,成爲中國最後一個打通公路的縣,到林芝的時間由兩天縮短爲7小時。
墨脫百餘公里的路,凝聚50年心血。滑坡、崩塌、泥石流、水毀、雪崩達425處,每年地震400多次,公路屢建屢毀,屢毀屢建。1965年,“犧牲8個人,修了8里路”,1994年,路終於修到縣城,卻一夜之間被山洪報廢。通車前,由於運輸靠背夫,一噸水泥竟要1200元,一隻雞150元,香蕉長熟只能餵豬。如今,墨脫物價迴歸,旅遊人數一年翻一倍,石鍋(當地特產)銷售額增長近8倍,快遞成了發展最快的行業。當墨脫人走出大山,拉薩林芝間的高等級公路一期通車在望,西藏將擁抱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公路。
墨脫的跨越發展如同雪域高原的縮影。青藏鐵路已整整運營9週年,這是雪域高原的第一條鐵路,鐵軌延伸,又從拉薩連通日喀則,未來將經阿里通達新疆。拉薩通往林芝的鐵路在夜以繼日地施工,未來將貫通中國西南川藏大通道。9年間,經青藏鐵路運送的物資累計2388萬噸,進出藏旅客1655萬人次。
在這片空氣稀薄、氣候複雜、平均海拔4000米的“空中禁區”,民航架起了雲端橋樑。1965年3月,北京—成都—拉薩航線正式通航,50年過去,西藏民航航線已達58條。通航38個城市,形成五大民用機場網絡,2014年,航空旅客吞吐量315萬人次,與自治區常住人口相當。
曾經,西藏是電力孤島,2011年底,青藏聯網工程運行,3萬參建人員在高寒風雪中完成了這項施工難度驚人的線路架設,爲西藏的冬季雪中送炭。2014年,第二條“電力天路”川藏聯網,結束了藏東電網的孤立。今年冬春,拉薩不再拉閘限電,今年夏季,西藏電力不僅盈餘,還成功外送。
水能、光能、地熱、風力,西藏能源總量居全國之首,但開發維艱。新中國成立前,西藏曾在奪底溝出現第一座水電站,僅拉薩上層個別人用上燈泡,至1946年便老化關停。如今,雅魯藏布江幹流的藏木電站,作爲自治區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項目併網發電,拉開了西藏水電大開發的序幕。2012年底,行政村已不留死角,全部通電。
1993年,當拉薩開通900兆蜂窩移動電話,雪域高原第一次用上“大哥大”。如今,全區以光纜、衛星、網絡爲主的通訊體系逐步健全,9.7萬公里的光纜覆蓋了98%的鄉鎮,互聯網用戶佔全區人口七成以上,農牧區移動互聯網覆蓋率超過了65%,牧民騎在馬背上上網。
投資拉動仍是西藏發展的主動力。2014年,全區落實中央政府投資353億元、增長30.3%,中央企業投資100億元、增長58.7%,民間投資300億元、增長30.6%。從“輸血”到“造血”,瓶頸漸次突破,高原不再隔絕。
蓬勃生長
今年藏曆元月二十六,西藏很多地方舉行了盛大的春耕大典。拉薩堆龍德慶縣古榮鄉,人們身着盛裝,在田埂上供奉切瑪和青稞酒,祈願豐收。春耕大典是藏曆年僅次於春節的重要日子。從早先人力木鋤,到後來牲口鐵犁,再到如今,披紅掛綵的拖拉機在吉時統一發動。
西藏農業生產方式的跨越令人感慨。1962年,不少縣鄉纔開始推廣農具,改變過去木犁耕地、手拔收割、犛牛踩場的原始方式,用上鐵犁、鐮刀和石磙。這十餘年來,隨着農業機械普及,“二牛擡槓”式的耕作方式已成爲歷史。
在西藏首個現代農機化示範縣日喀則白朗縣,巴扎鄉彭倉村的邊巴頓珠家43畝地,靠人畜1個月才能耕完,如今僱傭農機作業公司大型拖拉機機耕,總共用不了一週。邊巴頓珠說,機器種地以前不敢想,因爲即使有機器,也沒有路,開不進來。如今,白朗縣機耕作業已佔到播種面積的92%。
科技對農牧的支撐力量在提升,農牧業基礎條件不斷改善。2014年,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增幅高達58.3%,近3億元用於農民購置農機,農作物良種推廣面積達238.67萬畝,農機三項作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7.5%。
這一年,全區糧食產量達98.5萬噸,創下歷史新高。在歷來“菜比肉貴”的高原上,隨着大棚普及,蔬菜自給率已高達90%。
曾長期以農牧爲主的西藏自治區,高原特色產業正異軍突起。1952年的統計報表中,工業一欄還是一片空白,此前經濟形態只有千年以來的遊牧和農耕。從20世紀50年代起,現代意義的工業產業纔開始出現。50年發展,一、二、三產增加值佔比從1965年的70.9∶6.8∶22.3,轉變爲2014年的9.9∶36.6∶53.5。一產下降61%,二、三產分別上升了29.8%和31.2%。藏醫藥、民族手工、綠色食飲品等特色產業增勢喜人。
甘露藏藥公司的老藥工洛追,見證了藏藥製作短短几十年間4次大的躍升,實現從石磨手搓到無菌無塵流水線的機械化作業。
甘露藏藥是西藏的“同仁堂”,前身是1696年始建的藥王山利衆院。雖有利衆的願景,但舊西藏絕大多數百姓是用不到藥的,牧民肯用幾頭犛牛換一粒七十味珍珠丸,像珠寶一樣掛在頸間以備緊急。如今,拉薩經濟開發區廠區已經投產,5條現代化製藥生產線,按照藏藥傳統工藝生產。
5年前,市場還集中在自治區和周邊,年銷售額幾千萬。而去年銷售額1.7億元,35%以上藉助鐵路和逐漸低廉的航空運往全國。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已達2.5億元。
西藏清冽的飲水,正成爲最值得期待的經濟增長點。2014年,全區天然飲用水產量突破30萬噸,比上年增長一倍,產值5.3億元。西藏坐擁世界公認最好的水源,且年開採量可達5000萬立方米以上。按每噸萬元的平均價格,未來將撬動5000億元的產值。
便利的運輸,良好的配套,雪域高原像打開了寶庫,琳琅滿目。5年來,西藏初步形成了藏東北犛牛、藏中奶牛、藏中優質糧油、城郊無公害蔬菜、藏香豬等七區七帶特色農牧業產業格局,累計扶持和培育地市級以上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1家。1965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還在0.09億元徘徊,2014年已增加到了150億元。
雪域的吸引力在增加,打通鐵路以來,旅遊迅速成爲西藏的支柱產業。西藏2014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155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3%。旅遊總收入204億元,增長23.5%。初步統計,去年旅遊業直接或間接帶動城鄉就業達100萬人次。今年,西藏全年接待遊客預計1700萬人次、收入超240億元。
融入未來
付忠旭如今是月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生產總監。2007年,他們4個搞生物發酵技術的朋友坐着新開通的鐵路來到拉薩。在哲蚌寺下面的村子裏建了一間實驗室,蒐集高原的菌種,分離出2000餘種微生物,建起了菌種庫。在他們看來,西藏可開發的資源和市場太大了。付忠旭說,高原菌種有其優勢,高原產品,無形中就意味着純淨、優質和高端。
他們在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註冊創業,成爲自治區第一批科技孵化企業。在衆多的微生物中他們先開發了一種紅曲黴菌,紅曲16到18天完成一批發酵,在庫房裏看不到存貨,市場幾乎等着每一批產品出廠。根據網店發貨統計,訂單主要發往東南沿海,還有不少國外的客戶。
在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註冊企業已超過千家,註冊資本金200多億元。拉薩青稞啤酒等一批高原品牌產品已打開國內外市場。產業園區爲打造高原品牌的重要平臺。2014年全區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44.11億元,銷售收入51.76億元,新增入駐企業347家。
位於青海格爾木的藏青工業園堪稱“走出去”戰略的神來之筆。曾經,格爾木承擔着西藏物資中轉和後勤保障的使命。但隨着天塹打通,格爾木西藏基地在發展的視野中被重新定位。西藏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銅、鉛、鋅等有色金屬儲量巨大。而格爾木經濟基礎好、環境承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能源富集、要素成本低、交通便利,是典型的資源加工工業城市。兩地優勢互補,藏青工業園橫空出世。
格爾木市向東17公里,大片廠房在戈壁拔地而起,工業園已具雛形。工業園一期佔地10平方公里,主要以銅鉛鋅礦冶煉加工項目和循環經濟爲主,並延伸產業鏈,二期擴展至30平方公里。目前園區已註冊企業160多家,去年已實現產值18億元。
自治區市場主體在增加,今年上半年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8808戶,註冊資本568.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2.59%和163.8%。最新數據顯示,西藏市場主體總量達到14.98萬戶,其中非公有制經濟佔九成以上。
1993年,在拉薩成立了自治區第一個證券交易中心,與上海、深圳等證券交易市場聯網運行,這是西藏第一個經營現代金融業務的金融市場。1995年,西藏第一支股票“西藏明珠”上市。20年後,截至今年6月,西藏上市公司已有12家。
如今,以市場爲紐帶,西藏同祖國內地的經濟聯繫越來越緊,相互依存度越來越強。古老的雪域高原在現代化進程中走出封閉,衝出羣山,擁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