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記者昨日從濱海建投集團組織的于家堡高鐵站記者體驗活動中獲悉,于家堡高鐵站有望於9月20日左右正式投入運營,初定每日開行12對列車,運行終點是天津站與北京南站。據相關負責人透露,天津站至於家堡高鐵站的票價僅僅十餘元,由於中間暫未設停靠站點,因此天津站至於家堡站僅需15分鐘。于家堡高鐵站投入運營後,可以大大緩解目前津濱輕軌暫停運行造成的主城區與濱海新區核心區之間的交通困難。
于家堡高鐵站投入運營後,到首都北京45分鐘快捷通達,高鐵公交化的運行將把濱海新區同京津冀地區的其他城市緊密聯繫在一起,對進一步推動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更好發揮濱海新區在環渤海區域的龍頭帶動作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雙城聯動具有重要意義。


檔案
北方首座全地下交通樞紐
于家堡高鐵站位於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于家堡半島北端,總佔地面積9.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8萬平方米,是我國北方首座,是世界最大、最深的全地下高鐵站房,也是全球首例單層大跨度網殼穹頂鋼結構工程。于家堡站和天津站、天津西站、濱海站並稱天津鐵路客運四大主樞紐。
濱海建投集團軌道交通公司工程部部長馬晨祥介紹,于家堡交通樞紐站建設工程有三大難點:第一,基坑面積大,開挖深度深,基坑形狀不規則,施工難度大。基坑總面積約9萬平方米,開挖深度最深爲31米。第二,地質條件複雜,工程風險大。場區內地下1.5米—17米之間,存在厚度1米—12.5米不等的淤泥質土層;地面下20米—60米範圍內存在巨厚砂層,標貫值大於50,俗稱“鐵板砂”。第三,60米超深地連牆、衆多異型幅地連牆增加了施工難度。樞紐站圍護結構大量採用地連牆,最深達到60米,且存在大量“Z”“L”“T”型等異型地連牆。不良地層中淤泥質黏土層和“鐵板砂”層給給工程技術和管理帶來很大難度。

建設創造多項技術工藝
濱海建投集團在建設中組織開發了“深基坑工程遠程自動化監測系統”,對地下水位、地連牆牆頂位移、混凝土支撐軸力等關鍵部位進行自動監測和分析。此外,建投集團還創新了技術工藝。在設計上採用61米深地連牆直接穿透40米厚承壓水層,隔斷基坑內外水力聯繫,降低基坑滲漏風險;在施工中地連牆接頭採用工字鋼板止水接頭、埋設注漿管等新工藝,保證接頭施工質量。“從項目開工到竣工,未發生一起安全責任事故,已施工部位質量合格率100%。工程地下31米深基坑安全開挖到底,沒有發生一次透水事故,創造了本市深基坑工程的一項新紀錄。”
配套
接駁通聯設施齊全
于家堡樞紐站配套工程彙集新區軌道交通、公交中心、社會車輛及出租車停車場、人行出入口等多種接駁方式於一體,實現各種交通方式的便捷有效換乘。
樞紐站的東區有新區軌道Z1線的預留換乘口,其右邊是出租車停車場,蓄車位約100輛。西區有新區軌道B1、Z4兩條線的預留換乘口,其西區右邊的商業通道連接于家堡商業區,開通後能爲商業區企業的通勤提供很大的便利。
商業設施配套便利
樞紐站配套工程設置了總體規模約8000平方米的商業配套設施,“定位以滿足乘客的便利性消費的商業爲主(便利店、輕食餐飲、藥店等),與服務性商業相結合(展示、租車、旅遊等)。”王廣山表示,目前商業配套招商已啓動。此外,在車站與于家堡金融區鏈接的通道內,還修建了4000平方米的環球購特色區,涵蓋了環球藝術文化、環球生活體驗、環球免稅區、尚品歐洲、活力美洲、亞洲美食、非洲印象等八大商業組團。
控制中心智能化
對於于家堡樞紐站來說,最重要的地方莫過於中央控制大廳,這裏控制着樞紐站裏的約4萬臺套設備,車站共有約500個監控點位,高鐵運營後,風機、水、電系統、地下監控系統、門禁及綜合監控系統都將實現實時監控,以確保高鐵站的安全運營。各類設施系統完全實現了無人操作的轉換功能。各級節點的供電、火災報警及環控通風、給排水、動力照明、廣播、旅客資訊、電視監控等系統實現實時監控並靈活應對。
設計
“貝殼”結構低碳節能
王廣山告訴記者,貝殼形大型穹頂鋼結構重達4200噸,中間沒有任何支撐物,全靠周邊36個鋼結構基座施力。“貝殼”穹頂鋼結構外部採用了ETFE膜結構,這樣的膜材料一是重量相對較輕,二是視覺效果較好,同時可以大大節約站房照明用電,低碳環保節能。
此外,整個樞紐站的照明都採用了LED節能燈,這些燈是根據站內客流和時間智能調節的,也體現了節能設計。
保障
運營服務準備就緒
馬晨祥表示,目前配套設施已經全部準備就緒、人員培訓也已全部完成,具備了開通運營條件。
在運營管理方面,建立了完善的運營管理體系,完成各項規章制度70餘個,梳理工作流程40餘項,並進行了全員貫標。
在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了安全管理體系,編制了26項應急預案,定期召開安全管理工作會,目前已開展了防火、防汛、應急疏散等演練8次。同時,在樞紐站內設置安全警示標識1000多處,確保各種安全提示信息全覆蓋。
在設備管理方面,自7月27日起,已陸續安排環控、給排水系統、高壓、動照、各二級監控室實行24小時全天運行。 8月14日,綜合監控中心開始試運行,實現了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的全面對接。
在旅客服務方面,101個廣告燈箱已全部亮起,每個燈箱可以兼顧文化宣傳、廣告、旅客信息服務功能。
功能
京津冀一小時通達 換乘不超過500米
京津城際延伸線自天津站城際車場引出,沿途經河東區、東麗區至於家堡。按照計劃,京津城際延伸線將設天津站、軍糧城北站、塘沽站、于家堡站4個車站,並可能於今年年底全部投入使用。全長44.68公里,將與京津城際鐵路貫通,並與津秦客運專線相連,構成京津至濱海新區的便捷、高效、節能節地、環保、大能力客運通道,實現繁忙幹線客貨分線運輸,大幅提高運輸能力和服務質量。于家堡高鐵站站建成投用後,從於家堡站可以到達天津市區、北京南站,還可以通過其他市域軌道線與津秦客運專線、濱海國際機場相連接,實現京津冀一小時快速通達。高鐵公交化的運行將把濱海新區同京津冀地區的其他城市緊密聯繫在一起,對進一步推動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更好發揮濱海新區在環渤海區域的龍頭帶動作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雙城聯動具有重要意義。
于家堡交通樞紐站距離開發區及塘沽洋貨市場10分鐘車程,距新港客運碼頭15分鐘車程,距中心商務區步行可達,交通十分便捷。值得一提的是,于家堡樞紐站的出入口設在公園內,旅客一下車,就能見到公園美景,因此被稱爲“公園裏的火車站”。
記者昨日在位於地下一層的售票大廳看到,使用的各套設備已全部就緒,通道兩側的安檢設備、16臺自動售票機以及整個售票窗口已經就緒。馬晨祥表示,整個高鐵站一共有10個出入口,其中4個是預留出入口,這些出入口都在於家堡站交通樞紐周邊的幾個寫字樓內;其餘6個將投入使用,其中8號出入口是連接中心商務區最近的出入口,5號出入口連接于家堡站交通樞紐的公交中心。此外,站內還有一條通往于家堡金融區的地下商業通道,這條通道的兩側將聚集開設各類品牌專賣店、免稅店等商業店鋪。
據瞭解,所有乘客在於家堡站交通樞紐的換乘最長步行距離不超過500米,預留地鐵主要分佈在地下二層和地下三層,乘客可在地下一層的公共大廳,買票後進站上車;火車換乘地鐵通過位於北側和南側的通道直接進入到地下一層的換乘大廳,買票後可換乘地鐵。
王廣山認爲,該項目與運營的津濱輕軌相比,在時間、運力上具有明顯優勢,尤其在惡劣天氣條件下,更能發揮軌道交通優勢,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初期日客流將達到1萬-2萬人
濱海建投集團軌道運營公司副總經理王廣山對記者表示,該項目除京津高鐵外,還有濱海新區軌道交通網中的骨幹線B1、Z4線,連接濱海新區和市區的市域快線Z1線三條軌道線聚集於此,實現高鐵、地鐵、公交、出租等多種交通方式的有效銜接,爲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
馬晨祥介紹,于家堡站交通樞紐設計爲地下三層、地面一層,該項目由出租車停車場、社會車停車場、地鐵B1、Z1和Z4線車站土建預留工程、公交中心以及控制中心五部分組成。其中出租車停車場蓄車位100輛,社會車停車場蓄車位550輛。樞紐地下一層主要爲軌道交通B1、Z4、Z1三條線的車站站廳層、公共換乘廳、出租車場以及部分設備用房,城際鐵路、地鐵、出租可在地下一層完成客流的相互換乘,此外,地下一層站廳層還設有城際鐵路售票、候車、出站廳;地下二層主要爲B1和Z4線車站的站臺層、Z1線車站的設備層及社會停車場,佈置有站臺公共區、樓扶梯以及各線設備用房;地下三層主要爲Z1線車站的站臺層。公交中心佈置在地面層,設置公交首末站及辦公用房,規劃10條公交線路。
馬晨祥進一步稱,業內預計開通初期每日客流將達到1萬-2萬人,但由於目前輕軌停運,運營初期的客流可能會大大超過這個數字。“未來待‘十三五’後期三條地鐵線路正式投入運營之後,于家堡交通樞紐的客流量將超過6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