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三個月至半年後人工骨將與缺損的顱骨邊緣逐步融合,隨同正常顱骨參與、配合顱骨生長,使患兒與正常兒童一樣實現顱骨的發育。”近日,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爲一名13歲顱骨缺損男童成功實施了人工骨植入手術修復缺損的顱骨,術後患兒顱骨缺損消失,現已康復出院。據悉,此項技術在北京部分醫院神經外科多有采用,患者顱骨與植入的人工骨融合良好,但在天津市尚屬首例。
患兒小成7年前因車禍導致顱骨碎裂,手術去除顱骨後一直存在顱骨缺損,在當地醫院被告知需要等到成年後再接受顱骨鈦網修補手術,但漫長的等待給患兒的學習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家長又慕名找到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
鑑於患兒年齡太小,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小兒神經外科王鵬博士建議實施目前先進的人工骨植入手術修復缺損顱骨。徵得家長同意後,王鵬醫生與國內唯一一家人工骨生產方技術人員取得聯繫後,爲患兒進行了周密的手術準備,包括顱骨三維成像,用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確定患兒畸形生長的顱骨情況,最終形成了適宜患兒的人工顱骨。而後,王鵬醫生對患兒實施了顱骨缺損修補手術,成功將人工骨嵌入固定缺損處。術後檢查發現,患兒顱骨修補完好。
王醫生介紹,目前成人顱骨缺損修復手術主要使用金屬鈦網。鈦網在顱骨替代修補材料中穩定相容性最好。不足之處在於由於金屬的特性,顱骨修補手術只能將鈦網“罩在”缺損顱骨區域外,用金屬鈦釘固定,不能與顱骨相容,影響兒童顱骨的正常生長和發育,隨着顱骨生長鈦網還會出現變形,因此有些病例需要等到患兒顱骨發育定型後再進行。此外,植入金屬物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乘坐飛機時,還會出現不適。此次使用的人工骨是清華大學自主研發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是膠原蛋白和納米級羥基磷灰石,密度與相應年齡段的患兒骨密度一致,薄厚、大小、硬度一致,結合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爲顱骨缺損患兒實行“私人訂製”,鑲嵌在顱骨缺損位置,三個月至半年後人工骨與缺損顱骨邊緣逐步融合,隨同正常顱骨參與、配合顱骨生長。修補後患兒的生活不受影響,無任何金屬物殘留,可以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或乘坐飛機。人工骨不受年齡限制,成人同樣適合人工骨植入手術。
據清華大學人工骨生產方提供數據顯示,此例人工骨植入術修復缺損顱骨手術在天津市尚屬首例,填補了天津市技術空白。(通訊員魯書軍 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