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國務院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李克強
(2016年3月28日)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央紀委六次全會部署,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有關要求,總結2015年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明確2016年重點任務。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肯定成績,堅持不懈抓好政府系統反腐倡廉工作
過去一年,地方各級政府和國務院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決策部署,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嚴政紀、改政風、肅貪腐,取得了明顯成效,爲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有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持續減權限權,有力促進了源頭反腐。堅持以權力“瘦身”爲廉政“強身”、爲發展增力。去年又取消311項行政審批事項,徹底終結了非行政許可審批,取消調整70%的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壓減各類職業資格44%,中央政府定價項目減少80%,覈准投資項目累計減少76%。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85%,全面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極大增強了市場活力,平均每天新登記市場主體4萬家、新登記企業1.2萬戶左右。在放權的同時,加強和創新事中事後監管,推進優化政府服務。
二是堅持嚴格管權管錢,有力促進了公共資金安全和使用績效提升。加大財政預算公開力度,中央部門預算、“三公”經費預算和部門決算全部公開,政府採購、機關運行經費、公務接待批次及人數等內容首次在決算中向社會公開。各級財政收回並統籌使用存量資金3800多億元。加強審計監督,全國共審計13萬多個單位,爲國家增收節支和挽回損失8500多億元。
三是狠抓督查問責,有力促進了幹部勤政有爲。國務院組織開展第二次大督查和跟蹤審計,針對資金沉澱、土地閒置、保障房閒置、重點項目拖期等問題,分三批問責處理了1456人,通報表揚了有關地區和部門工作典型經驗做法,並對推進重點工作做得好的省份、落實重點政策成效明顯的地市和縣區予以表揚激勵。加強履職監督,對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的失職瀆職進行倒查追責。
四是加強正風肅紀,有力促進了政府作風轉變和廉政建設。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正“四風”,嚴格執行國務院“約法三章”。嚴控新建政府性樓堂館所,清理中央國家機關超標辦公用房。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同比下降近12%。去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33萬件,結案31.7萬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33.6萬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1.4萬人。加大國際追逃追贓力度,追回外逃人員1023人,對腐敗分子形成強大震懾。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中央巡視組和國務院督查組工作中發現,一些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和金融機構反腐倡廉制度不健全,少數幹部不作爲、不會爲、亂作爲,簡政放權改革有不少方面還不到位。重點領域和羣衆身邊的腐敗問題也不容忽視。反腐倡廉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必須一以貫之抓緊抓好。
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更大、挑戰更爲嚴峻。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做打硬仗的充分準備,堅持一手抓改革發展,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一手抓反腐倡廉,切實把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不斷推向深入。要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從嚴治黨,嚴格尊崇黨章,嚴明政治紀律,嚴格依法行政,創新體制機制,堅決懲處重點領域腐敗,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爲,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以反腐倡廉、勤政爲民的新成效,促進經濟平穩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效能,切實管好權用好權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責,既要減權限權,也要用好權力、實現有效的政府治理,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建設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政府。
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實踐證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既是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關鍵之舉,也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這項改革雖已取得重大進展,但仍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堅持不懈向縱深推進。今年,要聚焦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大局,提高放權“含金量”、增強監管有效性、突出服務主動性。
繼續大力削減行政審批事項。許多企業和羣衆反映,一些政府部門審批事項仍然過多。去年國務院大督查發現,有的投資建設項目要經過40多個審批環節、蓋100多個公章;有的工業建設項目,需要花2年多時間跑審批。我到地方調研,這方面問題反映還比較強烈。前幾年,地方一位政協委員展示了一張審批的“萬里長征圖”,現在審批程序簡化了,可能變成“千里長征”或“百里長征”了,但仍然是“長征”。所以還得壓,能放給市場的儘量放給市場。企業反映審批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審批標準不統一,有的互爲前置條件,陷入了“雞生蛋、蛋生雞”的怪圈。比如,申請創辦醫養結合機構,必要的審批需要有,企業也不反對。但現在的情況是,相關部門互相“踢皮球”,都說另一個部門的手續還沒批,我也不能給你批,使企業不知所措。今後,不光審批環節得減,而且標準要統一,部門間推諉扯皮問題必須徹底解決。今年,要再砍掉一批國務院部門行政許可事項,削減一批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減少中央層面政府覈准的企業投資項目,取消和下放投資審批權限,最大限度放權給市場和企業,鞏固有效投資企穩回升勢頭。對保留的投資審批事項,要明確標準、縮短流程、限時辦結,能上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的原則上都要上。除涉及安全和環保事項外,投資項目強制性評估評審一律取消。要繼續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再取消三分之一以上企業登記前置審批,精簡工商登記後置許可項目,紮實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今後,除涉及國家安全、生態安全和公衆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外,能分離的“證”都要分離出去。要在改革試點中不斷摸索積累經驗,逐步推開,切實解決“辦照容易辦證難”問題。同時,要注重協同推進放權。統籌考慮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域的審批事項,相同或相近類別的要一併取消或下放,關聯審批事項要全鏈條整體取消或下放。上級政府放權要考慮基層的實際情況,堅持權力和責任相匹配、事權與能力相適應,確保基層接得住、管得好,決不能一放了之。“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已全面實施,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及時調整相關規定,與之相銜接,真正實現拿了證就按證辦事、按證經營,“一證走天下”。
加強監管創新和優化服務。今年要全面推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檢查對象、執法檢查人員隨機抽取產生,檢查情況和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推行這一做法,是重要的監管創新之舉。採取隨機的辦法,不僅可以減少管理成本,而且威懾力更強。因爲被檢查對象採取搖號的辦法隨機確定,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檢查到自己頭上,所以要時刻保持戒心。監管執法人員也是隨機產生,可以減少很多外部干預。不然的話,一旦知道你要去監管,跑門子、講人情的都來了。如果有的幹部不能堅持原則、堅守底線,就會被腐蝕。現在,許多部門已經推廣“雙隨機、一公開”,效果很好,說明完全可行,行政成本大大降低。這也可以防止任性檢查和執法過程中的人爲干擾,減少監管部門尋租機會,也讓監管對象始終感到監管的無形壓力,不敢心存僥倖。要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強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要整合各類行政執法隊伍,推進跨部門、跨行業綜合執法。這裏明確一點,地方特別是市縣一級,從自身實際出發對執法隊伍進行整合調整,有利於強化基層監管力量,相關部門不得干預。目前一些地方在探索“三規合一”試點,把原來很多部門審規劃的權力統一了,這實際上有利於加強監管。過去很多部門是坐在辦公室裏審批,雖然也是按規定審批,但審批後就不管了,也沒有精力去管,被審批單位往往拿到審批後想怎麼建就怎麼建,圖紙想怎麼改就怎麼改。 “三規合一”以後,把原來管審批的力量騰出來去加強監管檢查,就能查出很多問題,對有的單位不按批准的規劃執行的,也能及時發現。這也說明,過去在監管方面確實存在漏洞,因爲主要精力都放到審批上了,現在審批少了,不僅監管更有力了,效率也提高了。同時,要優化公共服務。簡化服務流程,大力精簡辦事程序和環節,堅決砍掉無謂證明和繁文縟節。創新服務方式,全面推行“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大力推行網上辦事,促進信息互聯互通,使羣衆和企業辦事方便快捷。要切實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像執法檢查等信息,該公開的要全部公開,能共享的要共享。否則,不僅羣衆和企業辦事不方便,也容易藏污納垢、滋生腐敗。
二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前提是政務公開透明。2月4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各地區、各部門要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堅持以公開爲常態、不公開爲例外,推進行政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讓人民羣衆更好地瞭解政府、支持政府、監督政府。今年,要重點做好制曬清單工作。有的地方制定涉企收費清單,清單之外不準收費,這種思路很好。這兩年,我們大力推進減稅降負,但有些企業反映受惠還不明顯,原因就是各種收費太多,而且許多涉企收費沒有嚴格標準。當前,企業面臨生產經營困難,更要下決心降低企業負擔,放水養魚。《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要全面公佈地方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在部分地區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對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定價或指導價經營服務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國家職業資格等,都要實行目錄清單管理。清單之外無權力,清單之內必須爲。各地區、各部門要抓緊制定和公佈各項清單,今年年底前,國務院要以適當方式進行檢查。制定清單要符合轉變政府職能特別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要求,不能搞得太多太長,不能把不該管的事都列進去。有了清單這個“明規矩”,就給權力戴上了“緊箍咒”,既可以有效管住權力任性,也可以有效打破尋租腐敗“潛規則”。
三要加強政府誠信建設。治國理政,無信不立。政府誠信直接關係政令暢通,關乎民心得失,也具有很強的社會示範效應。我們是人民政府,對人民負責,必須講誠信,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不放空炮。我在地方調研時,經常聽到有些民營企業家和外商反映,有的地方政府不按合同辦事,說變就變,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也影響了投資積極性。各級政府必須把誠信施政作爲重要準則,嚴格依法行政,嚴格履行承諾,完善政務誠信約束和問責機制,以徙木立信之態取信於民,帶動全社會誠信意識的樹立和誠信水平的提高。要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力弘揚誠信文化,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製假售假、商業欺詐、逃債騙貸等不誠信行爲的打擊力度。最近發生的“問題疫苗”案件,國務院組成調查組和督查組正在調查處理,有關地方要切實負起責任,嚴肅查處失職瀆職人員,對犯罪分子堅決進行打擊,決不姑息遷就,給人民羣衆一個負責任的交代。這件事情也反映出,我們強調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是非常重要的,有效地“管”恰恰是爲了更好地“放”,這樣才能營造有利於創業創新、誠信守法、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減少滋生腐敗的土壤和尋租機會。